高尔夫杆头VS杆身 谁发挥作用更大?
一支球杆,杆头发挥的作用大,还是杆身更重要。这一命题就好比问婚姻中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一样,本身是个伪命题。因为搭帮过日子,谁离了谁,前提条件就不存在了。
杆头和杆身怎么PK?
两件从造型,到材质,再到设计方向都不同的东西,如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的确让人有些无从下手。我们不妨先换一个角度切入:怎么样才是好球杆?
好杆头配上贵杆身就一定适合你吗?结果未必肯定。有的人需要重杆头硬杆身的组合,有的人需要轻杆头搭配软杆身……在浩如烟海的杆头和杆身的排列组合中,你必须经过实际测试,再通过有经验的球具技师或教练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什么样的球杆适合你”这一结论。而且“什么样”不代表“什么”——每个人对于手感、声音、颜色、造型……
等等参数的喜好,是非常个性化的。需要经过一系列横向比对调整,才能达到性能稳定、用着顺手、看着顺眼的“人杆合一”的境界。
众所周知,越轻越薄的东西越容易损坏。要想把东西做轻,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精力,并且运用更先进的材料,才能保证重量下降的同时拥有规定的韧性和强度。所以,轻杆头和轻杆身的价格往往比同样性能的重的杆头和杆身更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去工房换杆身,有时候比买一支完整的球杆更贵的原因。世事无绝对,“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理念,在球杆量身定做的范围内未必适用。
杆头和杆身的量身定做和财力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直接挂钩。你愿意往球杆上砸钱,不停地改变杆头和杆身的配置,只能说明你拥有比别人更宽广的选择余地,和更多次试错的机会。但绝不代表你花了在球杆上的每一分钱,都能令你的球杆比别人的好一分。别人的球杆好不好,要看它适不适合主人的条件——也许对方花了很少的钱,用得很便宜的配置,就达到了最满意的效果——这事没得攀比。
如果硬要评比杆头和杆身的作用。那么“先天”吃亏的肯定是杆头。USGA和R&A几乎已经设定了杆头的“天花板”位置——体积大小460cc、弹性系数0.87和MOI5900——但是杆身却极少受到规则制约。于是,几乎所有球具商都向杆头的最高顶点发起冲击,460cc是上限,那么标注459cc都是浪费,标注461又超规,于是市面上清一色都是460cc。偶尔有一些430cc左右的杆头出现,也都是从职业球员的诉求考虑的(据说职业球员也感觉430cc在心理上吃了大亏,故使用者并不多见),极大地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
官方规定如此,刻板保守得近乎不明事理。对于身高矮小的女性球手或者青少年球手而言,460cc的大杆头和偏软的杆身小马拉大车地搭配在一起,叫人如何操控?另一方面,根据近大远小的光学原则,身高超过一米九的壮汉,往往应该使用比460cc更大的杆头和更重更硬的杆身,才能在视觉上更舒服有信心,挥杆释放更充分。
实际情况或许比人们想象中好一些。有些精明的球具商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既然消费者喜欢460cc这个数字,那么不管实际大小一律标成460cc好了——反正消费者很少真正去验。有兴趣的你不妨做个阿基米德实验,拿个盛满水的桶,把杆头没进水里,称称还剩多少水,再算出挤出的水重量,看看自己的杆头容积到底是多大。
进一步思考,“一刀切”是否就意味着公平?布巴·沃森随手一抡就是320码,业余球手平均开球距离230码,让布巴站在黑Tee上,业余球手在白Tee开球,职业干掉业余依旧绰绰有余。况且站得离果岭更近这件事,本身就不公平,后者从心理上已经认输了。如果业余球手能从球杆的性能上获益,开得远一些;职业球手为了保证不失误,放弃使用打得特别远的球杆,从而使彼此站在同一个发球台上开球,那才是缩小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杆面反弹系数0.87,杆头容积460cc——这个天花板导致了球具商,或者说杆头开发商的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暂时抑制了球具产业的发展,令很多消费者觉得杆头差异不明显了,换杆身才是提升性能的法宝。
说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谈一点生意经。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价格越来越透明,单支球杆的售价已经从四、五千元直线下降到两千元左右。空间不断被市场压缩,势必影响球具商在杆身上的选择余地。简单算笔账:一支1号木在消费者心中的合理价格就是2500元,大致500元用作市场推广,500元要维持运营,上600元税,分给经销商200元,200元维持股东盈利,剩下的500元就是杆头和杆身的成本。涨价将会影响销售数量。杆头的质量绝不能下降,那是球具商的面子,那么配的杆身越来越差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消费者可以说杆身不好,自己去换杆身,但不能影响对品牌杆头的认可度。
看到这里你不禁发问了,照你这么说,球杆买来就必须去工房换杆身吗?
工房技师当然希望你这么做,但是你还得明白:在球杆的量身定做里,便宜货也讲究适合不适合。人与球杆协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另外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有三类球杆配备的杆身一般不会太差:奢侈品不会降低成本砸牌子;市场生力军喜欢不计成本挤占市场;小众品牌玩的就是性格。
USGA和R&A为了维持游戏的公平性,让职业比赛和业余球手的游戏看上去类似,限制球具的发展,更是商业上的严重失误。NBA和老百姓打的都是篮球,比赛节奏和对抗性却截然不同,但是老百姓喜欢看,为什么?因为自己做不到,而别的人(有些职业球员真的超乎人类极限)做得到,于是球迷有了乐子,有了谈资,有了偶像……这些愿望便成为了NBA的生意源泉。
前几年,吵得沸沸扬扬的挖起杆沟槽问题,现在没人问也没人提。原因在于比赛确实变得难看了,业余球手打到果岭上不停球,职业球手也停不住球跑到果岭后面去——“这傻瓜,打得还不如我呢!”球迷心里说,“我看他干嘛?”
说实话,挖起杆的沟槽不是想象中为了吃球深浅而设计的,而是在于排出挤压球时产生的草浆、水和泥土渣,从而形成更好的摩擦作用。尽管官方规定了沟槽形状和深浅,但是没规定刻痕的数量,那么球具商原来一个杆面上13道刻痕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做成17道,再不行做成纵横“十字纹”形状的,总能排水了吧——球具设计师永远比官员聪明一些吧。
关于规则对球具的限制,官方近些年最明智的改动就是对于长推杆的限制了。它没有限制材料、样式和功能性,而是要求了职业球员使用它的动作——除了手,其他身体部位不能碰——这样一来,长推杆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推击动作又重新回到了“推”而不是“摆”的层面。
其实,业余球员大可不必管什么职业规定。高尔夫本来就是一场高智商的游戏,不是说谁用了超规1号木,谁就能打得远。再者说,打得远的同时肯定意味着容错率降低,它和提升距离是辩证存在的。朋友间彼此图一个乐,跟球杆较劲,显得小器。14支球杆的规定,更是老黄历了——当初也许贵族老爷们嫌背一堆球杆下场不爽快——现在都有球车了,在不耽误打球节奏的前提下,凭什么不能多拿几支呢?
一项娱乐,如果入门的门槛太高,就和矫情的女人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卡拉OK,男女老少都喜欢,即使平时不听歌的人,都可以跟着旋律和字幕哼唱。高尔夫也不应该把自己搞得太苛责。球杆更容易使用,打得距离更远,难道意味着精英阶层的品味下降吗?练习半天就能下场打球,球场生意更好;开球开得远,打球节奏更快,更加吸引喜欢都市节奏的年轻人……高尚的品味应该在于谈吐礼貌、尊重他人和严格自律的方面,本应受到重视的地方却往往被人忽视了。
对于反弹系数的要求,在职业球员眼中其实恰恰相反。他们不需要在损失准确性和容错性的前提下增加距离——反弹系数低些更安全。在一些狭窄的球道,你常常会看到球员拎出3号木,也能抡出二百八、九十码的距离——很多球道木都是不锈钢材质的,反弹系数低得吓人——反弹系数越高,错误越被放大,出球的时候歪1°,300码外都是不可原谅的失误。
限制球杆也和球场设计的奥秘紧密结合。这或许更能解释USGA和R&A的苦衷——球员们越打越远,经典的球场设计不得不随之翻新。
每年,所有球具商要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送到USGA和R&A备案,通过测试才允许上市,你看到球星使用着和你同款的球杆,其实那支球杆的弹性系数一般在0.8左右,甚至更低。职业球手不需要那么高的杆面弹性,为了多20码的距离,去冒不必要的风险,业余球员更需要用弹性大的杆头增加距离。
其实,发球台不同,开球时心情将大不一样。站在最远的黑Tee上,你看到的落球区只有眼前5°范围大小,而站在白Tee上,你或许可以获得超过90°的开阔视野。职业球员要求精准性,业余球员要求玩得开心,大可任其发挥。规则抹杀了球具商对于杆头开发的追求,职业球员不会使用的球具,业余球手也买不到,这个规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对于制度的牢骚,是永远发不完的,话题还是回到杆头和杆身上来吧。
杆身厂家的态度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变得微妙许多了。因为没有了约束,所以每个杆身生产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开发产品。十几年前,市场完全是球具商说了算,杆身厂家没有在自己产品上署名的权利。随着市场信息愈发公开,好的杆身产品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可,杆身厂家和消费者都迫切地需要推销或者了解每支球杆所配备的杆身来自哪里。球杆厂商反而靠在杆身上标注原厂名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了!于是才有了Fujlkura、TourAD,以及三菱Diamana、Bassara和Fubuki系列等等种类繁杂的杆身品牌出现在Taylormade、Titleist、NikeGolf的球杆上。
从最初的一款球杆上只有一个商标,到现在杆头、杆身,甚至握把的精细划分,不得不说市场在进步,消费者更趋于理性。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漏洞——从工房里买一支杆身,和同样杆身品牌的球杆价格相同,甚至杆身更贵,那东西能一样吗?
要不就是杆身工厂为了扩大产量,也在找别人代工,生产廉价杆身提供给球具商;要不就是能符合严格质检的单独卖,质检松懈的量产甩给球具商。这里的行业秘密我们无从揣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一分钱一分货。
回到问题的原点,到底杆头重要还是杆身重要。从现有的情况看,也许只有挖起杆和推杆中杆头作用一定比杆身大——挖起杆和推杆对杆身只要求稳定性,而杆头设计和材料决定了性能的好坏——其余的球杆其杆头和杆身,无法分割比较,就如同你不能只用杆头或只用杆身打球一样,它们都同样重要。
来源:《高尔夫》杂志 文:刘畅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