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着并痛着 世界高尔夫球具制造中心塘厦(上)
作者:golfsh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3-07-24
浏览 3 次

朱永仪,台湾人,东莞市塘厦镇一家高尔夫球杆生产厂家的老板。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高尔夫球具生产企业开始大量从台湾转移至内地。朱永仪就是这些台商老板之一。
2013年年初,朱永仪的工厂面临严重的用工荒。“有订单,就是没人做。”朱永仪向记者诉苦道。朱永仪的工厂里有3台杆头抛光机器,但只有一个抛光工人在生产操作。生产杆头流程都卡在了抛光工序这一环节,严重影响了球杆的生产效率。
塘厦,位于东莞市东南部,身处“世界工厂”腹地,这里聚集了130多家高尔夫企业,以高尔夫球具代工工厂为主。在顶峰时期,世界高尔夫球具市场上约4成的产品来自塘厦。
在塘厦,遇到用工荒问题的高尔夫工厂还很多。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然而,工人,尤其是技工的短缺让球具生产厂家愁眉不展。
塘厦镇有两张高尔夫名片,一张是高尔夫工厂,另一张是观澜湖。观澜湖东莞会所的5个球场就散布在塘厦镇的西南部。
迄今为止,由塘厦镇政府推动的塘厦高尔夫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2012年8月,塘厦镇政府成立了塘厦高尔夫产业发展办公室,全国独一无二的以政府名义设立的高尔夫办公室就此诞生。完备的高尔夫产业链成为塘厦镇勾画的美妙蓝图。

用工荒的无奈
高尔夫球杆制造(尤其是杆头制造)工艺复杂,至今绝大部分工序仍然依赖手工。由于人力成本的变化,世界高尔夫球具生产中心从最早的美国转移至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日本转移到台湾。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台湾对劳工权益的保护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大批高尔夫生产企业开始向中国大陆转移。
经过20年的发展,塘厦高尔夫工厂林立。然而,一些工厂扛过了金融危机的挑战,却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对此,塘厦镇展威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永仪向记者倒了一肚子苦水。
朱永仪,在高尔夫球具生产行业内摸爬滚打了将近30年。1998年,朱永仪从台湾来塘厦开设高尔夫球具工厂,她并不是最早一批来塘厦生产高尔夫球具的台商,但却是最早进行杆头“后段生产”的台商之一。因为高尔夫球杆的生产链条向内地的转移并非一蹴而就,所谓的“后段生产”是指杆头抛光、打磨、上漆等后段工序。
这两年,朱永仪的工厂为Adams等品牌进行球杆代工生产。现在朱永仪并不愁订单量,惟有工人短缺的现状让她头疼不已,其中最头疼的是抛光工人和喷漆工人的短缺。朱永仪的工厂里有3台杆头抛光机器,但只有一个抛光工人在生产操作。喷漆工序也是如此,大量的杆头在等待喷漆,但喷漆工也只有一个。
塘厦的高尔夫工厂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制造企业一样,正在经历用工荒。高尔夫球杆生产高度依赖手工制作,对于杆头的制作来说,工作强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的抛光工和喷漆工成为稀有人才。
抛光工人的工资一直高于高尔夫工厂内其他工人的工资,当普通工人一个月挣几百块的时候,抛光工人就能挣上千块;当普通工人挣上千钱块时,抛光工人的工资已经有4000多了;现在旺季时的抛光工人月收入能够达到上万元。
据朱永仪观察,老一代的抛光工人赚完钱后选择返乡。而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做这种高强度的体力活,也不愿意学技术。据一位老抛光工人介绍,杆头抛光技术最快也得学1个月才能上手,慢的话得两个月。另外,抛光还是危险工种,如果稍有不慎,有磨破手的安全隐患。
另外,熟练的杆头喷漆工对技术要求更高,现在的杆头喷漆多达四五遍,如果技术不熟练,杆头容易被喷成“麻子脸”,或是喷漆厚薄不均匀。
同时,非正规的球具小作坊还从正规厂家抢技工。朱永仪介绍,东莞的高仿球杆生产并非空穴来风。有许多球具小作坊没有生产经营执照,逃掉很多费用,运作成本要比正规厂家低得多。“他们也代工贴牌,关键是淡季的时候他们可以生产A货,我们不行,我们得生产正规产品。”朱永仪说。本来生产成本就低,加上可以通过制造仿冒球杆赚黑钱,这些小作坊有能力给那些熟练技工开出更高的工资,正规厂家的招工更加困难。
“不是没有订单,订单有,只是没人做。品牌商天天催货,我们都不知道先做哪个品牌的好。”朱永仪一脸无奈地说道,在她看来,工人不足让自己裹足不前。

抛光工的另一春
抛光工去哪儿了?接下来的主人公曾经也是抛光工,但他没有被小作坊挖走,也没有回老家,而是在塘厦做起了自主高尔夫品牌。
这个人叫杨发铁,人如其名,自从1996年从老家河南南阳到塘厦打工以来,杨发铁就和“铁”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18岁的杨发铁最早在高尔夫工厂做的就是抛光工,给高尔夫杆头抛光、打磨。回忆当初自己在工厂工作的时光,杨发铁调侃道:“当初就傻叉叉地做抛光工,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高尔夫是干啥的。”
2002年,杨发铁找到了给高尔夫厂家销库存的新营生。低价买进杆头成品库存,再倒卖给球杆生产厂家,有差价就能赚钱。
虽然有时利润不高,但比在工厂里干又脏又累的抛光工人轻松多了。就这样,杨发铁告别了5年艰苦的抛光工人岁月,开始做杆头贸易。
做了几年杆头贸易,杨发铁对高尔夫球具市场越来越了解。杨发铁一发狠心,“我又懂技术,又懂销路,为什么不能搞属于自己的品牌!”2010年,杨发铁开始申请自己的高尔夫品牌“铁汉”,并于2012年11月申请成功。
在观澜湖东莞会所附近的实体店内,记者见到了这位充满**的创业者。在最初的会面中,杨发铁给记者留下了两点深刻印象:一是他一身笔挺的中山装;二是他的自主品牌——“铁汉”的最新推杆杆头,这款杆头的底面印刻了五角星和中国地图。杨发铁指着台湾岛上方的小点告诉记者,这是钓鱼岛。
两年来,杨发铁为了自己的品牌推广下足了功夫。根据他了解到的技术,他亲自找厂家代工,亲自跑附近的练习场和球场推广自己的球杆。迄今为止,杨发铁已经投入100万元进行自己的铁汉品牌的生产和推广,而投入的心血是不能用金钱计算的。
当记者询问“铁汉”球杆和外国品牌球杆质量有什么区别时,杨发铁自信地说:“我是做抛光出身的,‘铁汉’球杆的生产厂家也是外国品牌球杆的生产厂家,制作工艺差不了多少。”
现阶段,杨发铁主要推广自己的1号木产品。杨发铁觉得自己的思路很务实:“推广100支1号木就是100个客人,而卖出9支铁杆(1套)才1个客人,现在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知道我的产品。”
2012年3月,杨发铁还带着自己的杆头产品参加了北京高博会。有趣的是,当初从深圳机场出发时,杨发铁随身带了两箱杆头和几个广告展架上飞机。在登机口候机时,杨发铁索性支起了标有广告语的展架,向候机的乘客宣传自己的球杆。
现在,杨发铁的“铁汉”球杆已经推广进入了观澜湖,以“铁汉”球杆作为球场1杆进洞的奖品,并在球洞发球台旁设置了广告牌。
招工难不是病根子
抛光工开始经营自主品牌,自然遇不上用工荒的问题。然而塘厦镇另一家高尔夫工厂的老板对于招工难的问题看得更淡些。
张强,四川成都人。1993年,张强进入塘厦裕鼎五金运动用品厂担任管理工作,裕鼎现在是塘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高尔夫球具生产企业,最初的老板也是台湾人,现在的管理者已经是“台商第二代”。鼎盛时期,裕鼎1个月能出产100万支球杆,最多同时有60多个客户。
2012年,裕鼎五金运动用品厂分解重组,光华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从裕鼎分离出来,专门进行杆头生产,张强现为光华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接受采访时,张强向记者聊到最近一个客户向他杀价的例子。
客户对张强说:“抛光工人不好招,我们知道;汇率在改变,我们也知道;员工工资在涨,我们更知道。但明年我们的店会从600家开到1000家,我的订单从8万套变成10万套,你们把价格给我降低2%。”
“接还是不接?”张强向记者苦笑道。
“你不接,有人接。”他紧接着说。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