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杆越名贵球就打得越好?未必!
作者:maky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2-09-07 浏览 5
工欲善其事,并先利其器。对高尔夫球友而言,拥有一套好球杆世人之常情,我手上的球杆也有好几十枝,其中有不少还是昂贵的名牌,但感觉用得最顺手的,还是那几枝跟了我十多年的旧球杆。 我的第一「套」球杆只有三枝,七号铁杆(7 Iron)、劈起杆(Pitch Wedge)与推杆(Putter)。说它们成「套」,实在太抬举自己,因為这三枝球杆都是杂牌凑数,而且都是客人淘汰不要的。我当时在台湾南投高尔夫球场当杆弟(球童),收入微薄,实在买不起球杆,能有免费球杆可用,已经很满足了。 我利用每天晚上值夜班的时候练球,不知是我练得勤快,还是哪些球杆特别适合我,我居然靠著这三枝球杆赢了不少钱,其中尤其以专门用在果岭上的推杆,更是我拿手的「强杆」,只要球上了果岭,几乎都能在两杆之内进洞,打完十八洞的推杆总数都能维持在三十杆内,而一般球友则至少在三十六杆以上。 一天,一位熟客带了一枝号称是名牌的推杆来打球,我记得很清楚,那枝球杆当时的售价是新台币两千元,而我当杆弟的薪水一趟球不过三百元。我瞪著那枝漂亮的球杆发楞,当客人像我吹嘘他的球杆是如何如何好用的时候,我相信我脸上露出的羡慕表情,一眼就能被他识穿。 「要不要来比赛?」客人试探性地问。 我马上接受挑战:「好啊!比就比。如果我赢你的话,就拿你那枝球杆来换。」 既然买不起,我便想把那枝球杆赢过来。果不然,我赢了,我把自己的旧球杆,再加上少许钱换得那枝名牌球杆回来。 我简直乐坏了!然而,得到那枝球杆,却是我的苦难的开始。名牌推杆固然再好,到了我的手上却变得一点也不灵光,我的推杆彷彿中了邪一样,突然失掉了準头,十八洞的推杆总成绩平均都超过三十六杆,我练了又练,试了各种击球的方法,始终无法恢复到以前的水準。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一阵子,后来我才弄清楚问题的癥结所在:我的旧球杆杆头是呈L型,新球杆的杆头却是T型,这两种杆头的击球点位置不同,碰到L型杆头时,球要摆在杆头的根部,T型杆头时,球则要靠近杆头的中央,我忽略了每枝球杆的独特性,拼命想用原来的打法,这下,我才恍然大悟,重新调整我的击球点后,便逐渐恢复昔日的水準。 很多球友都和当年的我有同样的下场,球杆愈换愈高级,球却愈打愈糟。我认识一位球友,一年至少花一百万新台币不停地买球杆,买完不久就送人,因為始终觉得不满意,他一直要找一枝令他百分之百满意的球杆。 我想起小时候听人说过「林肯捡石头」的故事,林肯到河边捡石头,嫌第一颗不够大,第二颗也太小,第三颗还是不满意........,一路捡,一路嫌,一路丢,总认為后面还有更大、更好的。林肯最后只捡到一颗「小」石头。看到这位热中满球杆的球友,我彷彿看到另一位「林肯」。 球杆好坏与否,我认為这是心理问题,球杆只是辅助的工具,至於你是不是个好手,和工具没有直接关系,充其量只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正如一个有创意的艺术家或是音乐家,不会因為没有好的画笔、没有好的乐器,就无法显露他的才华,热能有好的工具,则是相得益彰。 我观察哪些真正会打球的高手,很少人是拿著整套名贵的球杆上场,几乎都是拼凑型的联合国。反而是一些三脚猫功夫的人,讲究排场,喜好面子,以我看,拿著名贵球杆只是一个障眼法,掩饰他们实在不怎麼样的球技。 我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穿衣服总是羡慕别人穿名牌,但我现在的想法是,穿什麼牌子的衣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脑袋裡面有东西,自己就变成「名牌」,不论是贵重衣服还是廉价衣服,都无损於本身散发的光芒。 说实在话,用什麼杆子都不重要,能靠本事把球打进洞才是真的。 作者:罗裕霖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