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技如何改变高尔夫球具(上)
最近,苹果公司发布了最新一代iPad,立即成为众人讨论和追逐的焦点。其实,同样处于新科技与技术潮流下的还有高尔夫行业
Nokia的口号是“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我极为认同。这应该也是所有产品开发商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所有的产品都是工具,它的使命是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利,并享受其带来的乐趣。人是使用它的惟一条件。不过说到高尔夫球具,“人”这个变数就不像电子产品那样简单了。
特别是很多年前,球杆的使用和操作比现在要困难许多,同时球具规格的选择也比较少。近10年来的球杆(尤其是木杆与推杆)的变化非常大,这些变化很多都建立在新科技与新材质的运用上,让球具变得更加容易操作。
科技有那么神奇吗?
目前,高尔夫一线品牌在推出新产品时都会推出最新技术,不过这些“概念”真的那么有效吗?还是夸大其词的销售策略?近10年的球具变化是否依据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基础?
首先,球杆变得更轻。这是比较人性化的,球具品牌的用心值得肯定。特别是对年龄较大的球友和女性球友来说非常实用。球杆重量减轻的秘诀在于材料的运用, 重新定义和调整了杆头重量分布;碳纤维材质被大量运用在杆身上,不管是木杆、铁杆还是推杆都一样。同时,杆身结构也利用科技对碳纤维编织方法进行了有效提升,增加了碳纤维杆身的强度与受力反弹的回复性能。
除了重量更轻,球杆的外形也不再一成不变:颜色也不再只有黑色或灰色可选,取而代之的是白色、银色等更丰富、大胆的用色。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多轻才是极限?”任何事物都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得到最佳使用效果。如果超过这个范围,那产品的效能、使用性与操作性就会打折扣。所以,我认为球具不能一味走轻量化路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轻”的缺点就是稳定性不足。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
其次,新物理、材料学名词和功能的问世。从前的球杆没有什么MOI(Moment of Inertia,惯性力矩)、反弹系数、复合式材质、可调节配重与可换杆身等功能。由于当下基础工业的提升与技术精进对杆头的制造有很大帮助,精密铸造与锻造技术的提升克服了很多从前做不到的细腻程度与物理性能要求。在新的焊接技术的协助下,杆面与杆头球状体衔接面的融合更为细腻,显著地改善了杆头性能与易打性。这也是从前的球杆看不到的一些细节。
不管这些名词术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现在的球杆确实有帮助。我不推荐或建议一般球友了解这些专有名词,因为只要能得到好的使用效果就可以了。结果最重要。现在的球杆市场越来越细分,每一支球杆都有其目标客户群,很难找到一支可以适用于所有球员的球杆。
很多球友一旦打不好球就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我并不这样认为——只要你打不好,那就是球杆的问题。球杆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厂商设计不良,二是没有个人化与量身定制。
再次,性能提升。这里是说球杆的击球距离、稳定性与击球回馈都有相对的提升。不过我认为提升的效果与空间都不大。我对近5年的球具发展与科技的运用表示肯定,但对球具最后的效能与结果并不认同。我手里有 10年前的球杆,时不时我还会拿出来练练球,结果与目前市面上卖得最火、号称最牛的球杆相比毫不逊色。这些球杆在当初上市可并没有用这些所谓的“新技术”或“新材料”,但打出来的效果一点儿都不差。
所谓的“新技术”或“新材料”,其实是球具品牌营销的策略和方式,我不能说这些内容是谎言,因为它们确有其事,也确有其用。只是功能没有“爆炸性”或“突破性”的效果而已。某些原因在于USGA和R&A对球具的规范和限制。当球具制造出现了上、下限的发展空间与范围时,做出的产品必然也是有限的。只能提升和优化某些细节,性能上的提升没有品牌广告语说的那么明显。这是大家需要了解的一个“潜规则”。
最后,易打性能提升。我认为这是科技给球具带来的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说到易打性,从前的球杆有着相当的使用难度与技术要求。比如拿10年前的木杆与现在的木杆来比较,就可以明显感受到科技的好处。从前的球杆没有现在的球杆设计、重量分布、杆身使用等细节要求,绝大部分杆身重量都是60多克,硬度也比现在要硬,这些对使用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作者: Chien,, Matrix杆身、Lamkin握把亚洲总代理,从业超过10年的球具量身定制专家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