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具旺族:安德森
安德森家族出了数位著名的球杆制造工匠,但更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是,孕育出多位职业选手。
“小大卫·安德森”(前排居中)和五个儿子
“小大卫·安德森”有五个儿子可以共创家业,遗憾的是,在20世纪之交的业务鼎盛时期,他最小的儿子尚在学校念书,根据1901年人口普查中显示,“小大卫”的四个儿子与他本人一同从事球杆制杆业,大女儿玛格丽特则是公司的内勤。“小大卫”的长子也叫大卫,他是这个工房的领班,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球手,在1888年英国公开赛上,他与杰克·伯恩斯打平,不过杰克·伯恩斯最终发现了杆数计算错误,“小大卫”只能屈居亚军。 “大卫·安德森和儿子”公司的原址在圣安德鲁斯的爱丽丝街5号(现在是一家雪茄店)。鼎盛时期,他们把工房迁到老球场17号洞附近,也就是现在老球场酒店的位置。就球杆制造技术而言,“大卫·安德森和儿子”公司没有超凡脱俗的建树——他们的球杆一直被后人视为传统的信奉者。在19世纪90年代末,胡桃木已经成为了主流杆身的材料,而“大卫”品牌旗下的Texa Ash系列仍延续使用白蜡木作为杆身,后者相对前者在性能上没有一丝优势——1897年,某位住在曼彻斯特的球手曾经抱怨这种杆身材质与其高昂的价格不符,简直在骗钱——但“大卫”品牌一直在坚持不放弃传统。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球杆被出口到印度、印尼雅加达乃至美国,伦敦的著名球杆收藏家约翰·维斯顿一直对“大卫·安德森和儿子”公司的球杆青睐有加,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合作伙伴和出口商。老大卫·安德森家族的拓扑图
“大卫·安德森和儿子”公司在历经了“小大卫·安德森”于1912年的过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后幸存了下来。然而,他的儿子们没能将其发扬光大。毕竟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的三个儿子也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们传统的工匠方式在新时代下显得格格不入。1945年2月,公司原住址爱丽丝街5号打出了“所有者过世”的售楼广告。 本期提到的这套“大卫·安德森”球杆是公司的典型作品,杆头偏小,对球手击打的精准度要求很高。与“大卫·安德森和儿子”公司后期由机器制造的球杆相比,这套纯手工制造的球杆收藏价值更高,市场估价为26000元/套。 来源:《高尔夫》杂志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