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杉于1973年加入本间高尔夫, 他是年资最长的成员之一。当时, 大家在神奈川县横滨市鹤见区一个不足100人、偏向于家庭式运作的工房中工作。同年, 日本的经济经历了因石油价格的变动而带来通货膨胀的冲击, 它由快速成长阶段步入稳步成长阶段。
当时一般打工的人只有大概5万円的起薪点, 但是一套16万円的本间高尔夫球杆却卖得满堂红,对若杉来说, 那是一个如梦般的年代。而当时, 计算若杉在内, 负责修理的员工有5个人, 仍然是低层员工的若杉, 只是负责一个叫「卷皮」(用皮革将杆身手柄部分卷起来)的工作, 那个时候连橡胶手柄都还未流行。到了现在, 我们的酒田工厂有14名常驻修理员工, 一星期可以维修200多支球杆。
若杉入职不久后, 便进入了70年代中期, 当时正是HONMA由钢铁杆身转入到碳纤维杆身的一个过渡期。
所谓钢制杆身, 顾名思义, 是指用“钢”制造的杆身。钢制杆身有个好处,就是当对其进行更换的时候,只要把连接杆身及杆头的部份加热, 接合剂便会溶化, 而且杆身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因此, 杆身可以多次由杆头拔出后再插回去, 达到“再用”的效果。这个年代, 更换杆身是比较简单的, 但随住潮流的转变,杆身的制造材料也会改变,而相应的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
70年代中期, 在鹤见的工房首次制造出碳纤维杆身的那天,若杉他们第一次看到碳纤维杆身的柿木球杆,而当时他们要做的, 便是要把碳纤维杆身完整无缺地由柿木杆头里拔出来,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 他们便没法去修理和更换杆身。如果要将产品推出市场, 首先要做到这一个前提条件。
用作制造杆身的碳纤维, 是由木炭提取出来的。它和钢不同,耐热性能差, 包裹着碳素的塑料物质遇热便会溶解, 所以不能像钢制的杆身一样加热后再拔出来。
经过研究后, 若杉他们决定如果在杆头将杆身切断,将碳纤维杆身的残遗部分留在柿木杆头里面,然后用一支烧得通红的铁棒, 慢慢地插进杆头上镶嵌杆身的那个洞里, 接合剂和塑料质受热开始溶解, 碳纤维杆身的残遗部分变犃? 并且会変形。但铁棒停留的时间过长,杆头洞里会传出烧焦的气味。烧焦了的柿木是不可以拿去卖的,所以, 什么时候要将铁棒拉出来, 时间性的掌握非常重要。经过了多次的失败之后, 他们终于发现将烧红了的铁棒很快地插入, 然后又很快地拉出来, 重复这个步骤3次, 便是最适当的了。
接下来便是要研究怎样完整无缺地将杆身的残留部分与柿木的杆头分离。他们用钳子钳住由洞里面突了出来的变了形的残留杆身, 然后双手捉住杆头, 用力地拔,这个动作只可以做一次, 因为如果不够利落的话, 便会留下痕迹, 但同时又不能太用力,否则会弄坏杆头, 所以要配合得恰到好处。虽然更换钢铁杆身的时代会比较简単,但是技师也能在短期内提高了本身的换杆技术。
当时, 鹤见工房维修技师的人数不足10人, 他们负责所有碳纤维杆身的更换工程。比起钢球杆的年代, 更换1支碳纤维杆身的球杆需要花多2倍的时间。将整体翻新和调整偏角等的工序都计算在内, 全组人员1日也只可以修理20至30支球杆, 他们只好连日不断地加班, 去应付庞大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