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高尔夫差点面纱:专有名词起源于赛马比赛
作者:lovelygolf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4-11-25 浏览 119
揭开差点面纱   1870年,英国的高尔夫俱乐部有了“差点”这个词从1875年开始,备受欢迎的差点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当地报纸更是做了详细报道,但英国人的这套差点计算系统相对粗糙,并不能完全展示球手的真实水平。鉴于此种状况,USGA(美国高尔夫球协会)开始布局差点系统   缘起   追溯高尔夫的历史,都离不开这项运动的发源地:苏格兰。伟大而严谨认真的苏格兰人,因为发明了高尔夫,让人类的消遣娱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让这项运动完美,聪明的苏格兰人接着发明了“差点”这个规则。这个只有高尔夫运动才有的秘密武器让所有不同水平的球手能在同场平等地竞技,享受高球乐趣。   差点(handicap)这个词起源于赛马比赛,一位职业的赛马骑师把赌注的比率放在帽子里递上去(hand-in-cap)。不久,在高尔夫比赛中让杆数就叫做“分配赌注的比率”,现代差点委员会的先驱者则被称为“赌注比率的分配者”。这似乎有点词不达意,但是却很快为人们所接受。   在早期的高尔夫俱乐部,**之风盛行,赌注的比率就自然产生。于是在俱乐部的**记录本上,有关赌金及赌注的比率记载比比皆是。然而,“差点”概念最早的文字记载归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医学院的一个学生,他在1687年1月 21日的日记中讨论了高尔夫比赛中让杆的选择权问题。   随着高尔夫运动的发展,赛事活动也越发蓬勃。1870年,英国的高尔夫俱乐部有了“差点”这个词。从1875年开始,备受欢迎的差点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当地报纸更是做了详细报道。1881年后,在英国流行的差点系统是:球手一年中最好三次成绩的平均数减去球场难度值(course rating)。一般水平的球手对这种简单化的计算方式怨言很多,他们认为:这种计算方法只会让最好的球手垄断胜数,并呼吁权威机构来评定球场难度及建立固定的差点系统。简言之,英国人的这套差点计算系统相对粗糙,并不能完全展示球手的真实水平。鉴于此种状况,USGA(美国高尔夫球协会)开始布局差点系统。   USGA:差点标准的输出   在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实践之后,美国高尔夫球协会于1911年10月11日在巴特斯罗高尔夫俱乐部(Baltusrol Golf Club)召开会议,正式通过了第一个覆盖全国的差点系统。   USGA差点系统的发展多亏了莱顿·卡尔金斯(Leighton Calkins),他是美国高尔夫球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及美国差点的先驱。1905年3月,莱顿·卡尔金斯引入了他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采用了三个最好杆数取平均值的英国系统,起名为俱乐部差点系统。   在把这个系统提交到美国高尔夫球协会之前,莱顿·卡尔金斯首先在纽约的平原乡村俱乐部测试了他的概念,随后是更大的范围,包括大都会高尔夫球协会和新泽西州高尔夫球协会。卡尔金斯是那两个机构的差点委员会主席。   在使用赛季最好的三个杆数作为决定差点的基数时,美国高尔夫球协会从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其差点系统衡量的是潜在力,而不是打球实力。既然优秀的球手更加稳定,其杆数的范围要远远小于高差点球手,他们明显拥有更好的机会去追平自己的最佳成绩。   正如莱顿·卡尔金斯写的,“这个系统的原则是不仅优秀选手要受限,因为他是优秀选手,同样差的选手也要受限,因为他是差的选手。”   “原因是这样的:差点系统的目标是将所有选手放在同一水平上,如果那些技术不高的选手,因为他们打得不够好,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让杆,同样也应该有些实惠给到那些技术好的选手,因为他们不可能提升很多。”   看上去卡尔金斯是在回应那个时期优秀选手所面对的劣势。“差点赛的实际结果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卡尔金斯写道,“那些零差点,或者低差点的球手在先行的差点系统之下,在争取冠军上,没有高差点球手的机会好。”   卡尔金斯引入了几个非常有远见的概念,这些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他非常强烈地坚持每个俱乐部“都要有一个愿意为此工作的差点委员会”。卡尔金斯同时引入了帕评级(par rating)的概念,这后来演变为了USGA球场评定,也就是所有球手获得让杆的基准线。当1912年帕评级创立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理论上的标准,它依据的是一个实际球手的打球能力。这个真实存在的球手名字叫:杰罗姆·杰瑞·特拉弗斯(Jerome Jerry Travers)。他赢得了四届美国业余锦标赛(1907年、1908年、1912年和1913年),以及1915年的美国公开赛。   现在与当时一样,美国高尔夫球协会根据一个球手的差点指数来决定他是否有资格参加比赛。差点指数值于1912年推出,包括了324个会员俱乐部参与,它帮助美国高尔夫球协会辨别了哪些球手有资格报名参加美国业余锦标赛。当时要求的差点为小于等于6(现在美国业余锦标赛的参赛资格差点最大为2.4)。   一开始,美国高尔夫球协会允许俱乐部制定自己的帕评级或者球场难度值。这一点莱顿·卡尔金斯强烈反对,称这样做是“没有用处的”,是“闹剧”。美国高尔夫球协会不久便改变了方法,开始进行官方的评定,建立起了一个现在仍旧在使用的系统。应该说没有美国高尔夫球协会精确的球场难度值评级,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精确的差点。   十多年后,也就是1924年,英国和爱尔兰的高尔夫联合会组建起了英国高尔夫联合会联合顾问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制定了一个统一的、确定的差点系统,并对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球场进行评级。这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全国高尔夫联合理事会(Council of National Golf Unions)。这个理事会接手了给球员分配差点,以及为球场制定基准线的工作。   乔·德伊(Joe Dey),1934年至1968年任美国高尔夫球协会执行董事,曾负责诸多差点系统改进方面的工作,包括确定了球场难度值的评定方法。   关于球场难度系数与坡度系数   美国高尔夫球协会设计的这一套差点系统,经过很多年的统计、分析和积累,而在计算差点的过程中,有两个数值成为必须的考量参数:球场难度系数与坡度系数。这两个数字也通常统称为球场评定系数。   球场难度系数,简单地说就是零差点球手一般能够在这个球场打多少杆。而球场的坡度系数,则是指球场设计因素,包括气候、障碍、沙坑等等对于不同差点的人影响成绩的放大系数,也就是说坡度值越大,差点水平的差距将被放大,对于低差点的球员影响少,对于高差点的球员就影响大。这两个指数都是反应球场难度的数据标识。   这样在与零差点球员打球的时候,就可以在球场的难度系数为1到15的洞,每洞获得1杆的让杆。这样,有了差点系统,即便是水平不高的新手,也可以和职业球员同场竞技了,在许多大赛中的职业业余配对赛上,业余选手都是根据差点获得让杆的。   在球场的管理上,如果在节假日高峰期,可以允许有一定差点门槛的人才能下场打球,既可以保障球场的畅通不堵,也可以避免人多的时候带来球场安全隐患。国外的球场一般要有差点证,才能下场打球的。   另外,球场也可以规定不同差点的球友在不同的Tee台上发球,这样也可以保障正常的打球速度,最近许多球场提倡415,也就是在4小时15分钟内打完18洞,差点的运用就可以有效地支持这种管理思想。说到这里,让人想起业余球友中存在的一个误区,特别是在男性球友中,认为从白Tee开球面子上说不过去。其实,差点决定发球台。   舶来品的本土化   对中国高尔夫来说,重启差点系统固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然而,和十年前相比,推广差点系统所面临的困难实际上并未减少   虽然计算公式复杂且前期需要调查统计的数据量庞大,但差点在高尔夫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直白一点说,这是给每位球友办理的一张高尔夫身份证。可惜的是,这样一张重要的认证书,在中国的推广却是步履维艰,反反复复。   直到2011年,中高协与中体旅(北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在中国大陆境内开发、推广高尔夫差点系统。今年年初,中高协的差点委员会筹备组宣告成立,并开始前期的各项基础工作。   事实上,中高协在2010年就决定重启差点系统,因此一直在推动其基础性工程——球场评定。经考核,已有5人获得美国高协颁发的球场评定师资格证书,其中3人具备监审资格。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目前已有100多家球场参与评定,全国统一的差点系统重启已有一定的基础。   差点系统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各种业余和商业赛事十分火爆,鉴于大部分参赛选手都没有差点证明,比赛大多都采用时下最流行的新新贝利亚制,以当天成绩计算个人差点和净杆成绩。这种方法本身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能充分体现选手的打球水平,而且也让一些“有心人”有机可乘,人为抬高自己的差点,从而获得较好的净杆成绩,登上领奖台。   新新贝利亚是从新贝利亚改进而来。新贝利亚是从Par3、Par4和Par5各抽掉两个洞,用余下12个洞成绩来计算球手的差点。由于18洞球场设置一般为Par3、Par5各4个,Par4则有10个,Par3和Par5的抽取率高达50%,于是有心之人往往会在Par3和Par5尽力打好,Par4选几洞故意摆烂,从而把自己的差点抬高。针对这个漏洞,人们发明了新新贝利亚差点算法。   新新贝利亚随机抽掉6个洞,以余下12个洞成绩来计算差点,看似更为公平,但也无法杜绝人为操作的空间。原则上随机抽调的6洞要在开赛前定好。是哪6个洞除了赛事主办方外,无人知晓。有的赛事组织者为了让某些VIP获奖,会在赛后盯着其记分卡,专门抽掉这些人成绩最好的球洞,以他们表现较差的洞来计算差点,从而让其获得更高的差点,提升他们得净杆奖的可能。   如果每个参赛球员都有来自权威机构认证的差点卡,各人的水平一目了然,“有心人”便失去了操控的空间。在差点认证普及之后,想在比赛中拿奖,球手只有扎扎实实地练好球,提高自己的水平。   不少有过出国打球经历的球友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费尽心力终于订到一个仰慕已久球场的开球时间,但对方要求必须提供差点,而且是经过认证的差点证明。我相信,几乎没有人真正拥有这张证明。圣安德鲁斯球会就规定,访客必须要出示其认可的高尔夫管理机构的差点证明,并且男子差点24、女子差点36以内才能进入老球场打球。换句话说,差点证明等于是一本免签的高球护照,除了在只接待会员的球场外,均可通行无阻。   起步早进展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尔夫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差点系统的重要性,并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差点系统,但是发展相当坎坷,最终陷入停滞。   1995年,时任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秘书长崔志强、富通环球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戴耀宗和执行董事浦俊生前往美国加州,访问美国高协并全面考察其差点系统,中高协成为在中国大陆唯一可使用美国高协差点系统的机构。次年,崔志强等三人取得美国高协球场评定资格证书,组成第一个中高协球场评定小组,并于11月首次对广东莲花山高尔夫球会18洞球场进行了USGA标准的难度评定。到2005年,中高协球场评定小组已为全国60余家球会完成了球场难度的评定工作,为差点系统的推行初步奠定基础。   在推行球场评定的同时,中高协和富通环球有限公司以及软件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研制了一套中高协差点系统,该系统完全遵循了USGA差点系统的各项规则以及运算公式。其主旨是由中高协为差点系统的总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国的差点系统,并颁发个人USGA差点指数卡。而各地方高协作为一级管理中心,负责为其所属的高尔夫球会(或球队)会员建立、查询以及更新差点指数。同时参加该系统的会员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查询、下载个人最新的差点指数。中高协曾希望差点系统在推行几年后,逐步实现凭“差点卡”确认业余球手差点指数,作为参加各类正规业余比赛资格的依据,从而使比赛更具公平性和正规性。但由于种种原因,中高协差点系统工作2003年后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截至2012年5月20日,中高协差点球场仅有28家,与全国数百家球场的数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差点系统的运行更是无从谈起。   一个好项目为什么没有取得好效果,业内人士指出,最终导致停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毕竟差点系统是服务,是否加入属自愿性质,而不是强制性的政策。同时,利益纠葛也是重要的因素。例如就有省份专门推出自己的球场评定和差点系统,导致同时出现多个系统,令不少球会无所适从,最终两个都没能推广开来。   其次,球会的参与力度不够。如果球会严格执行差点制度,要求打球者必须达到某个水平才可以下场,恐怕很多人会被拒之门外。如果一名会员达不到下场的水平,到底让不让他下场?或者差点指数显示,以其水平只能打蓝Tee,但他坚持要打黑Tee,又是否可以?面对实际的经营压力,大多数球会都很容易妥协。从以前的经验来看,加入差点系统的球会大多是为了会员出国打球方便,而非用差点来评估是否接纳客人打球。   最后,国内缺乏差点系统的氛围和条件。即使在目前,很多球友对差点其实也是一知半解。根据中高协最近一次问卷调查显示,有接近六成的球友表示不太了解或者不知道差点系统;超过三分之一的球友认为差点系统就是新贝利亚或者新新贝利亚。另外,据一些加入了中高协差点系统的球会反映,差点系统建立之后,几乎无人咨询,更谈不上申请加入。   对中国高尔夫来说,建立差点系统固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然而,和十年前相比,推广差点系统所面临的困难实际上并未减少,此次重启,前路依旧艰辛。希望以此为契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建立统一的全国差点系统,更好地保障业余和商业赛事的公平与规范,从而打造良好的高尔夫文化氛围,真正形成遵守、尊重高尔夫规则的风气。 来源:《高尔夫杂志》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