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中国古代高尔夫的文献
一战时期使用的高尔夫球包(军用帆布、皮背带、铁制底座),同时期,史料表明,末代皇帝溥仪就非常喜欢高尔夫运动以及这款球包。
斯泊汀长鼻子铝首卡拉瑟斯插鞘推杆:制作1896年前后,全球仅存2支,在2007年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举行的高尔夫古董拍卖会上,同时期的另一只泊斯汀长鼻子推杆拍出5万美元,折合约4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目前市场价已飚升至百万以上。
钹弩——为高尔夫运动在草原上流行初期最早的形态,在《高尔夫的700年历史》(GOLF&KOLF SEVEN OENTURIES OF HISTORY)一书有,曾有图案描述,此为在蒙古草原发现的金代钹弩。据《金史》记载,金章宗酷爱“高尔夫”运动。
明代藤制捶丸“手朴棒”——功能与用法与现代称高尔夫推杆相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久的高尔夫球杆,全球仅存一对。另一支现由欧洲高尔夫收藏家及历史学家协会一位收藏家私人珍藏。
1902年的刘公岛,为英国殖民统治,中国现存并保留地貌特征的最早的高尔夫球场诞于此。威海政府出资,已在球场旧址按原样恢复。并筹备建设中国首个国家级高尔夫博物馆。考古研究证明,高尔夫源于中国捶丸,元代《丸经》(1282年)有系统记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威海,将成为世界高尔夫新朝圣地。
《高尔夫百科全书》指出,高尔夫这种看来简单的“进洞”游戏,自古就风靡了千千万万人。从古至今,在地上挖几个洞,把球推进去的游戏,更不知凡几。人类历史上,“球杆与球”类型的球戏有太多了,高尔夫球起源的各种揣测也因此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只是,中国的文字记载与出土文物最早。
据《唐音癸签》载,唐时有一种“打球乐”舞,是贞观初魏郑公奉沼而作。其“舞衣四色,窄绣罗襦。银带,簇在折上巾,顺风脚”,手中“执球杖”而舞。打球乐”是“步打球乐”的简称,只是省去一个“步”字。而作为“打球乐”伴奏的舞曲,到唐玄宗李隆基时,“其调犹存”,被李隆基改为“羯鼓曲”。
《丸经》记载,捶丸的场地、器具、游戏规则与现代高尔夫球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有专家据此认为,现代高尔夫运动的真正源头在中国。“源头”之说我们暂且不辨,可以肯定,中国古代的捶丸与现代高尔夫(golf)运动享有同样的精神:绿色(Green)、氧气(Oxygen)、阳光(Light)和友谊(Friendship)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有一部分是捶丸图,图中所绘的场地面貌、旗、穴及击丸的棒、侍从的位置等,都与《丸经》上所说吻合,只是图中以人为地设置某些障碍来代替野外山丘,这显然是变通之法。捶丸运动入清以后式微。
捶丸流行于宋、元、明时期,与城市发展和市民娱乐文化要求有直接关系,不仅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甚至仕女在酒后饭余都喜欢以捶丸来消食解闷。《丸经集叙》言:“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饰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明代,都邑间“好事者也多尚捶丸”。
现存较早的《丸经》版本是明嘉靖壬戌年(1562)顾起经刻《小十三经》本。顾氏在苏州阊门购得旧刻《丸经》,喜其首尾完好,所以依照旧刻,重刊了此书,。”顾氏之后,明万历周履靖《夷门广牍》、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津逮秘书》,清人张海鹏《学津讨原》也纷纷将《丸经》汇刻入丛书之中。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饭饱之余,心无所碍,取择良友三三五五,于园林清胜之处,依法捶击。”这是古人在做捶丸的游戏,见于元代最早论述此项活动的专著——《丸经》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