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挥杆理论:X因素背后的科学
作者:bonnie2010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3-11-05
浏览 1 次

喜欢研究球技的朋友一定听说过“X因素(X-factor)”,这是美国著名教练吉姆- 麦克林(Jim McLean)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重要教学理论,该理论是继“本- 霍根的五堂课”理论后最为人熟知的挥杆理论之一。
马克·布尔解析:为什么一说到X因素,关注点就会从力量转向速度。
最早在1992年12月的美国Golf杂志中,美国著名高尔夫教练吉姆-麦克林(Jim McLean)描述了X因素(X-factor)的概念。之所以叫X因素,是因为双髋连线和双肩连线在上杆至顶点时形成了字母X状的交叉,如左大图所示。吉姆-麦克林建议,高尔夫球手在上杆时,肩部的扭转角度和盆骨的扭转角度应该保持一定的差距(躯干和盆骨分离)。如果高尔夫球手在上杆至顶点时,躯干和盆骨扭转角度的差距实现了最大化,就能使球手产生最大的挥杆力量。
然后,即使是那个时候,研究人员发现一个现象—X因素所需要的力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
20年后,我们找到了答案—X因素的动能无需太多挥杆力量,而是速度。在很多时候,肌肉就好像是松紧带,它们本身就有拉伸、紧缩的能力—拉伸的越长,收紧的速度也就越快。这就好比蹲下要起身时,快速上窜一跃而起肯定比慢慢站起幅度大。
这个上窜动作放在高尔夫挥杆里就好比是X因素的拉伸,就像马尔所讲到的:用身体下半身启动下杆动作,胯部转向目标的同时,双肩仍向另一个方向转动。这个动作会使多个肌肉群达到快速拉伸,同时伴有身体倾斜—腹部肌肉拉伸,脊柱转动—还有位于腋下胸背区下部至腰区浅层较宽大的背阔肌。拉伸速度越快,肌肉群反弹回来的速度就越快—产生的杆头速度也就越快,生物力学专用语中将这种肌肉群反弹速度叫作“反弹率”。在练习中,下杆一系列动作的反弹的倒向的—胯部速度慢,双肩就加速度;双肩速度慢,双臂的速度就会快—以此类推,至直杆头。
正如刚才所说的,肌肉拉伸越快,反弹速度也就越快;但是同样的,身体平衡性、柔韧性、配合能力及稳定性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肌肉的反弹效果。当然,加强拉伸及反弹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身体要通过正确的移动次序完成挥杆,按照马克所讲的方法来做。生物力学中将这种下杆的最佳顺序归结为“由近及远”—基本挥杆由内向外;由骨盆、脊柱、双臂、双手,最后再到球杆。这个下杆次序能让你的肌肉灵活性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大杆头速度而减少受伤几率。你可以更多地蓄积力量,以更快的速度挥杆—然后将它们都转化为更快的杆头速度和更远的击球距离。
远距离V近距离:真相
这是欧巡赛远、近距离击球手的X因素的对比图。在这个分析图中你可以看到,远距离击球手的拉伸力度不仅大,而且他们的拉伸率(RoS)和反弹率(RoR)数据也很高。而最后一项数据显示,远距离击球手的肌肉反弹速度是近距离击球手的两倍有余。而且,身体各部分在下杆过程中的正确次序有助于更快速的肌肉收紧。

依次运动
这个图表是一位巡回赛球手在下杆时的身体各部分移动次序。运动顺序非常清晰—胯部(红色)、双肩(绿色)、左臂(蓝色)及双手(棕色)—而每部分的速度都在递增。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