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的十八般武艺之 短杆致胜
作者:bjgolfer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3-05-15
浏览 1 次

中国武术自古源远流长,在众多的流派当中,有两种技艺特点最为鲜明,一个是刚猛有力,势大力沉的少林功夫,一个是柔中带钢,以静制动的太极拳,电影太极张三丰片尾李连杰和钱小豪的精彩对决更是被评为武侠电影二十年来最经典的十大对决之一,正是因为两种流派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对决起来火花四溅。在高尔夫的世界当中,长打和短杆正好恰如其分的诠释了这种对比;正如同多利松梅迪亚特与老虎大战的19回合,以及莱德杯上西蒙尼斯和巴巴的经典碰撞;这些比赛之所以让我们恒久记忆,就是因为它几乎能让人看到高尔夫赛场上两种最极致技术的表演。而短杆的魔力却是致胜之匙,当小球在草皮的托起中柔和的被抛向空中划出一道曲线越过障碍轻柔的在果岭上着陆,或缓缓滚向洞杯,或带着倒旋转退向旗杆,或似定海神针般原地不动,这就是高尔夫世界中美妙的视觉盛宴;在PGA赛场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掌声来自于果岭周围的观众对这种极致感官享受的褒奖。
而当我们通过一个切杆救Par,或者一记短打直接入洞之时,给予我们本身的感受和激励更是无以伦比的。还记得吉姆福瑞克反戴帽子在雨中振臂高呼吗,因为他在2010年联邦快递杯总决赛凭借一记短切救帕赢得千万巨奖;还记得伍兹在奥古斯塔16洞果岭边的虎拳咆哮吗,因为他打进了高尔夫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一记短切;这就是短杆的魅力。。。。
说了这么多溢美之词后,让让我们首先来对短杆做一个定义,我个人认为短杆应该分成三种,一种是一百码之内的挖起杆,一种是果岭周围30码以内长草或者短草区的切杆,最后一种就是果岭边的沙坑,关于沙坑的故事我在后面连载”沙场称雄“的章节当中会单独为大家讲述。
之所以在短杆中还分成两种,因为我认为这两种短杆对技术的要求略有不同的,一百码之内更多考验的挥杆的节奏和力量结合运用;而果岭周围的更多的考验是扎实的触球和柔和的手感以及距离的控制。一百码之内击球的需要的是轻松的挥杆节奏,也就是运用半挥杆或者四分之三挥杆等节奏来进行击打,通过身体的正确转动,将球送到目标方向,让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来解读这句话,在PGA赛场有一个技术很奇特的家伙,就是扎克约翰逊,这个来自边陲小镇的农村小子,凭着让人看着很僵硬别扭的收杆和奇特的鹰爪式推杆以及平均270多码的开球,硬是在长打者林立的PGA赛场上拿下来近十个冠军,包括07年大师赛,还占据了莱德杯上的美国队重要席位,但是我们几乎很少能在杂志上看到关于他的技术分析。
让我们仔细来分析:他在下杆触球后的两只手臂好像完全被动的拉直到完全伸展结束,身体和手臂几乎是贴在一起的,收杆时他的双手大小臂都直直的伸向目标,皮带扣正对目标方向,也就是身体完全转动向目标。这种看似僵硬而被动的动作其实是他在做目标方向击球的动作做到了一个极限的表现,也就是强迫自己双臂向目标方向送杆,而且双臂和身体的协调转动做到了最好,在历史上果岭最快的一届大师赛07年比赛中,他在四轮比赛没有一个五杆洞拼两上,全是靠短杆和切杆打了很多鸟,从而成就了那届比赛的五杆洞之王。在百码之内的短杆中掌握挥杆节奏是非常重要的,上杆和下杆过快的情况,很容易造成打深或剃头的重大失误,轻松的上杆,上臂和身体的紧凑接触是让身体和球杆成为一体进行挥杆和转动的源泉。
在阅读了几百篇高尔夫百佳教练的各种技巧后,经过我的不断实践,觉得有一种技术最为实用,也就是找到尽量向下砸地面的感觉,这种看似很难理解的理论其实对于百码之内的挖起尤为重要;因为当你面对一个七八十码左右的距离的时候,你通常需要的是将球尽量在果岭上旗杆边停住;停住就意味着你需要高速的旋转和准确的触球,首先通过上杆的半径来确定幅度后,下面需要的就是干净的向下进行切击,在杆头在球与地面交接的空档处切进去,打起一块草皮,将球送出去,实际上在高速摄像机下是切入后先击中球的下部大概四分之三处(根据物理学论证,准确切击到球的这个位置在相同挥杆速度下产生的倒旋最多),利用杆头的角度将球托起来,进而顺势将杆头沿着挥杆角度进入地面,切起一块草皮,托起小球飞向目标,因此你能看到在很多老虎和菲尔的视频中,切击后他们身体已经转向目标,眼睛注视球的飞向轨迹,而切起的那块巴掌大的草皮此时在慢动作中正位于他们腰部的位置高度。
回到这个向下击打的话题,所谓的向下千万不是用右手去向地面砸,这种盲目的下砸由于没有和身体转动的配合以及下杆的错误角度造成的往往是打深了;正确的下砸的关键是跟随着身体,那么此时你的左手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真正的向下切击或砸击一定是依靠左手的手背向下弓曲形成切杆,触球结束后手腕自动向上翻转,我在上期长打为王中讲过,左侧身体的运用在任何挥杆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正确动作,正是由于你的左手手背形成向下弓曲的角度,你才可以让你的手臂贴近左侧身体形成杆人合一的转动,我觉得我们在练习场练球时候可以刻意模仿扎克约翰逊的收杆动作,这个被迫性动作可以让你找到正确的短杆下杆和身体转动方式,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的某一次短杆动作找到臀部开始驱动下杆动作的感觉那就是正确的轨迹了。当然了,当你可以自如的扎实触球实施短打时候,你就可以通过收杆时候手臂的高度来调整球的高低弹道,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话题了,这里我分享的是我经过长期研究并实践后的可以值得信赖的技术,仅供大家参考。
那么在PGA赛程上谁是真正的百步穿杨之王呢?根据数据统计,米克尔森当仁不让,其永远瞄向旗杆的高抛打法获得了应有的回报,在2012年的莱德杯上,年轻而富有**的布拉德利和他的偶像米克尔森打造了一个不败二人组合,我们多次可以看到布拉德利凭借超长的挥杆半径将球击出350码开外,由米克尔森利用精确的挖起杆将球送到洞口,两人相得益彰的配合打出了火花四射的**高尔夫。在去年的农夫保险精英赛赛场最后一洞,五杆洞,果岭被水塘包围,决赛轮上,米克尔森作为领先组打到最后一洞时候落后领先者两杆,他必须在这个洞打出一个老鹰才可以获得延长赛的机会,但是他的开球让他无法选择两上,两杆结束距离果岭75码,旗杆位于果岭前靠近水障碍的下坡位置,此时米克尔森跟球童马凯商量了一会后,此时PGA赛场上一个前无古人的场面发生了,在所有的观众注视下,只见马凯把球包放在地上,一个人跑到了果岭上扶起来旗杆,此时所有场上和电视上的观众都突然明白,他要把这个球打进洞,并提前做好了准备,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想象力啊,这就是最美国式的高尔夫,融个人英雄主义和**于一体的高尔夫,而老米的这一切杆打出了想要的弹道和准确的方向,小球过洞后缓缓回滚向洞杯,虽然没进,但是短杆技术的魅力在此时展现到尽致。
而另一个人诠释的是一种永不放弃的高尔夫,还记得那个与老虎大战19洞延长赛的悲情老将梅迪亚特吗,在2010年的秋季赛场弗莱斯公开赛上,梅迪亚特必须进入前三名才能获得下一年的美巡赛参赛卡,而由于长期背伤不能完整挥杆的老将却凭借着四轮每轮一只老鹰的表现夺冠,最神奇的是这四个老鹰除了一个三杆洞的hole in One之外,其他三个鹰都是在一百码左右直接打进的,最后一轮的一个290码短Par4,同组两位都是一杆轰上果岭,梅迪亚特铁杆开球,然后剩下116码打出一个倒旋直接入洞,老将将挖起杆扔出摊开双手扬长而去,长打者何所惧哉!在今天的赛场上,百步穿杨直接入洞屡见不鲜,但是有一个故事我在这里不吐不快,在2010年的宝马锦标赛第三轮第七洞,在距离旗杆100码和90码处,同组的两个人,巴巴沃森和老将比利梅费尔同时先后将球打入洞中,双双二打射鹰,堪称奇迹。
短杆中的另外一种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果岭周边的切杆,这种切杆的技术流派有两种,一种是切滚技术,另外一种是高抛球技术,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这两种技术的区别就在于杆面的定位开放角度,上杆的方式和切球的角度,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掌握切滚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一种相对容易的技术,而高抛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还需要相当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其实这两种技术的关键就在于柔和的手感和身体的运用;关于柔和的手感这是需要天赋和勤奋的联系,在近二十年的PGA历史当中,我认为真正具有柔和手感天赋的人并不多,我个人觉得应该值得一提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力水手约翰达利,一个是美国偶像卡波斯,巅峰时期的达利依靠大力开球和果岭边出众的柔和手感拿下两个大满贯,这个烟酒不离身,从不去健身房的胖家伙,凭借的出众的天赋在PGA当中曾经叱诧风云;另一个是风度翩翩的卡波斯,这个打球从不带手套的长者,有着举重若轻的挥杆和异乎寻常的轻松节奏,穿着ecco的街头球鞋在奥古斯塔似闲庭信步,PGA挥杆节奏的典范,非卡波斯莫属,92年大师赛的冠军在阿门角的三杆洞第12洞把将球打向水塘,球竟然奇迹般的停在坡下的长草,正是凭借柔和的手感让他将球切到洞口保帕,从而死里逃生的跨过了阿门角的生死线,从而一马平川的披上了那年的绿夹克。出众的手感更多靠的是勤学苦练,把球打出一百码的难度远比把球切到一码远的难度小很多,看似简单的挥杆实际上却有着很高的技术难度,短切的精髓就在于控制,在无数的高尔夫书籍讲述的浩如烟海的技巧当中,我同样节选了我觉得最实用的技术,那就是身体的驱动和右脚的起伏控制;30码以内甚至更近的切杆完全是靠身体的驱动完成,你应该甚至感觉不到你的手臂在发力的动作,身体重心完全在左脚,双臂与上身夹紧,靠身体的转动“把球转向目标”,这是你要找到的感觉,也就是我反复提到的柔和的手感,当你的膝盖弯曲,身体轻松的转向目标时候,因为身体跟手臂的完整契合,使得你在转身的同时,杆头自然切进球的下方,杆头的角度会自动把球击出去。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感觉到下杆时候双膝转向目标的感觉,从而让身体重心轻松的转动,而你的右脚此时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也是我们很少关注的环节,当你的重心在左脚,右脚起伏越小,你的切杆就会却扎实,换句话说就是找到最上下杆时候右脚尽量不离地的感觉,才可以让你的身体围绕你的左脚自如的转动,实现人杆合一的轻松切球。而切滚和高抛的区别除了杆面的开放程度外,主要在于上杆的角度,一个是普通的上杆角度,一个是上杆的瞬间就开始上翘手腕从而形成一个更为陡峭的下杆角度,把球切向更高的地方,所以切高抛球是不是能够抛起来最关键的并不是球位的前后,而是手腕的角度,加速的向下击打也是把球抛向高处的必要条件,因此切杆千万不能犹豫,上杆幅度可以小,触球瞬间却不能减速。大家可以尝试的去试验一下,虽然我不是一个短杆高手,因为我的短杆天赋不够,但是我的短杆理论确是经过很多实践的。当然了短杆的技术实现当中还有很多心理的因素,这是我们后面要专门讨论的话题。
相比业余球手,每个PGA职业选手都是绝顶的短杆高手,在近二十年的历史当中,还有众多的短杆好手书写着传奇,像03年奥古斯塔的麦克维尔,06年翼脚的杰夫奥格维,07年的扎克约翰逊,今天的卢克唐纳德,他们出众的技术和绝佳的表现依然不断的证明高尔夫成功不仅仅是依靠长打,那些美妙的短杆依然可以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赢得胜利。
在我们每天从各种高尔夫媒体当中看到的视频当中,职业比赛天天都有人切球进洞,所以选择那些让人难忘的果岭边切杆是很难的,因此我在这里向跟大家分享我心中的五次印象至深的短切,他们都来自于大满贯赛事当中,而且都面临很大的比赛压力和很困难的球位,所以说在某一场巡回赛的某一次切球进洞往往稀松平常,然而在大赛中面临着困难球位敢于冒险祭出封喉一剑才是真正的高手,所以这也是巨星和球手的差别,下面就让我为大家分享我心目中大满贯赛事当中的的Top5 决胜短切.跟大家共赏。。。
No5. 2009年PGA锦标赛梁容银,第14洞,短PAR4,老虎打到果岭边,梁容银距离果岭30码外的一切进洞抓鹰,彻底粉碎了老虎的夺冠梦想,成就了亚洲人的首个大满贯。
No4. 2012年大师赛第三轮,米克尔森第13洞,Par5,两杆打到果岭后面,整个果岭成下坡状,被水塘包围,旗杆位于果岭的后部靠近坡顶,米克尔森选择了64度挖起杆打出了一个快接近三层楼高的切杆,让球以强烈的倒旋停在洞口,要知道根据物理学理论,只有最快速的触球,才能制造出最大的倒旋,也就是说老米用全挥杆的杆速下杆,打出了一个5码远的击球,需要的除了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触球,还要有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想象力,如果失误后果不堪设想,赛后同组的汉森和在场边观战的尼克劳斯无比慨谈,没有人会在这么大的场面下选择如此冒险的打法。因此在短切的两种流派中高抛球的代表人物只有他一人当之无愧。
No3. 2010年英国公开赛上,西班牙老将西蒙尼斯在圣安德鲁斯第17洞路洞,他的球停在了一道果岭边石墙边。这道石墙并不高,它是老球场酒店与老球场之间的界线。小球的位置很不好,距离墙壁只有6英寸。西蒙尼斯表示他根本不可能在那里挥杆。然后西班牙老将尝试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打法,转身过来,将球撞向墙壁。结果小球借着弹力上了果岭,而且成功的避开了灾难性的壶状沙坑,全场观众为之雷动,年已47岁的西班牙老将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高尔夫的艺术和勇气的最佳结合。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这么多球迷喜欢模仿这位梳着小辫叼着雪茄的高尔夫大亨的原因。
No2. 1982年美国公开赛,比赛重回圆石滩,金熊杰克-尼克劳斯力争福地拿下个人第五个美国公开赛冠军,比赛打到第四轮上遇上汤姆-沃森,当比赛进行到第70洞,也就是圆石滩的经典的三杆洞时,沃森将小球开到了长草,在那个艰难的下坡球位距离旗杆只有五码远的地方,最终成功的切球入洞,这也使他以一杆优势战胜尼克劳斯获胜,后来这个地方被海水潮涨潮落淹没了,重新修整的第17洞虽然还原了当初的原貌,但是汤姆沃森和他的朋友们故地重游尝试着那个地方再次切杆的时候,每次想停在洞口都难,高尔夫没有如果,只有把握现在,瞬间的辉煌成就永恒
No1. 还用问吗,当然是2005年大师赛老虎第四轮3杆洞16号洞的切球抓鸟,决胜的一击,此球从设计,到击球落地,到滚动轨迹,再到洞口边奇迹般的停留,都无疑是有史以来最难忘的短杆。或许伍兹此后神勇的表现都与这一击有着某种联系。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巅峰时期的伍兹是如何运筹帷幄,用肉眼观察线路,清脆的触球到理想的落点,伍兹堪称完美得打出了被全世界高尔夫球迷公认的最伟大的一记切杆并获得了最终的冠军。
无论你能开球多远,我都可以屹然不动,依靠凌厉的短杆技术制造出美妙的弹道和精确的落点,展现高尔夫的刚柔相济的美感,然而无论长枪还是短炮,出众的技术和勤奋的练习之外,决胜的奥秘还来自于信心,勇气和心态的自我调节,因此完成这第三篇连载后,我的下一篇连载会先暂时告别技术流派而转向高尔夫心理的第一篇:处惊不变!
作者:打爆一号木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