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尔夫球的比洞赛
作者:lucygolf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2-06-06 浏览 48
在几乎都是比桿赛的职业高坛,上週竟然一口气安排了两场比洞赛,一场是美国LPGA的Sybase Match Play Championship(赛贝斯比洞赛),一场则是在西班牙开打的Volvo World Match Play Championship(世界比洞赛)。有收看电视转播的球迷,想必渡过特别的週末高尔夫饗宴,稍稍让人遗憾的是,咱们的龚怡萍未能在决赛击败西班牙女将Azahara Munoz(艾莎哈拉‧慕妮欧兹)。 眾所皆知,比桿赛是现今高尔夫比赛最常採用,最容易理解的赛制,选手所打出的桿数加总起来就是最后成绩,週日下午最低桿者高举冠军盃。相较之下,比洞赛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以下的解释或可帮读者作进一步瞭解,同时顺应上週所掀起的比洞赛热潮。 顾名思义,比洞赛就是「洞」的竞技,每一洞桿数低者获胜,谁赢的球洞较多,谁就是最后的赢家,所以总桿低者不见得笑著离开。显然,比洞赛更强调进功能力,而且要在对的时间打出对的桿数才有用,毕竟再怎麼爆桿,最多就输掉一洞。 在早期的发展歷史过程中,比洞赛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1958年以前的PGA锦标赛就是如此,另外最古老的两场业餘大赛-英国和美国业餘锦标赛,百年来也延用这样的传统。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经由资格考取若干人进入会内赛(英国业餘锦标赛达二百八十八人),前两天先在不同的球场举行两回合比桿赛,接著取前六十四位选手参加单淘汰制的比洞赛。 经过比桿赛的「去芜存菁」,类似树状的籤组表(英文字為Brackets)正式出炉!主办单位会将根据比桿赛排名决定顺序,亦即种子排名,第一对上六十四,以此类推。这种从六十四变成三十二,再从三十二变成十六,最后剩下一人的赛制,就像大家在电视上常看到的职业网球比赛。简单来说,最后冠军必须连赢六场比赛,途中输掉一场比赛便淘汰出局。 比洞赛通常是业餘大赛的戏码,像曾雅妮业餘时期展露光芒的美国女子公共球场和南北女子锦标赛,都是採取这种过关斩将的赛制。职业比赛相对比较少,其中WGC无疑是每年最受瞩目的比洞赛大赛,只有世界排名前六十四才能取得参赛权,再来就是上週的那两场比赛。 至於刚刚落幕的赛贝斯比洞赛,由於只是LPGA的一站,阵容并不像WGC比洞赛那样完整,这也是為何曾雅妮首回合的对手张晶(Jeong Jang)远在世界排名三百一十二。儘管如此,主办单位根据世界排名决定种子排序,因此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排名最高的两位选手会在决赛碰面,只是天有不测风云,最后出现四十七种子龚怡萍对决十九种子慕妮欧兹的剧本。 同期间欧巡赛的世界比洞赛则较特别,共有二十四位参赛选手,主办单位仿效世界盃足球的模式,分為八个三人小组,确保了每一位选手至少打两场比赛。各组取前两名晋级,接著进行十六强淘汰制,过程就像赛贝斯和WGC的六十四强一样,只是少了两轮。 不同於网球单打的三盘两胜制,高尔夫用十八洞决定生死,爆冷机率自然较高,造就了极大的戏剧张力。大种子选手稍不留神,提前打包是家常便饭,赛贝斯比洞赛就是最好的实例。然而,正因為不可预测性太高,加上决赛日只剩两位选手,万一是阿猫对上阿狗,对票房和收视率将產生不利的衝击,难怪PGA锦标赛后来会改為比桿赛。 值得一提的是,比洞赛也常常被团体对抗赛所採用,最有名的例子是莱德盃、总统盃和索罕盃,并扩大至两人四球和两人两球赛,大大增加了比洞赛的变化性。 那比洞赛又要如何计分呢?开赛前以All Square(缩写為AS)开始,并用up和down来标示领先和落后。注意,比洞赛仅决定某洞胜负,不累积桿数,所以允许选手放弃该洞。比赛逐洞较劲,直到某方赢的洞数比剩下的洞数还多,胜负立即分晓,像慕妮欧兹在第十七洞击败龚怡萍,计分表示為2&1,亦即慕妮欧兹以赢两洞剩一洞获胜。 除了世界比洞赛的小组赛,以及莱德盃等团体赛事规定平手也能拿到分数之外,大部份的比洞赛都要分出胜负。当两人打完十八洞仍难分轩輊时,比赛进入骤死赛:如果在第十九洞获胜,计分表示為「19 holes」;如果再加打到三洞,计分表示為「21 holes」。 比洞赛的另一特色是可以喊OK,但记住这是对手拥有的权力,而且比桿赛绝对不被允许。至於一般球友平常在打球时,有些人会在小白球停留於洞口附近就直接将球捡起,这种行為按照规则是要被罚桿,即使两人在比洞,也要在对手的允许下才能做出这样的动作。 作者:翁明璽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