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选择了高尔夫,从此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最初……
我最初的专业是打网球的,不在体校,也没有打亚运会,年纪也大了,就下来了。当时正好赶上华歌高尔夫运动学校高尔夫运动与管理专业招生,在报纸的一个角落,特小的一角,当时也不知道高尔夫是一个什么的运动项目,挺盲目的就过去了。
到那儿之后教练一看,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包括他测试的身高、臂长什么的都不错,再加上可能是搞体育的原因,有些东西各方面都有相通的地方。之后还有考试,还有笔试,我基本上都过了,条件相对来讲是拿到优先权了,再加上,我本身拿过北京市初中运动会的前三,那时候好像还有十二分的加分,然后教练就说那你就报吧,报了肯定就能上。
选择……
其实当时我报了两个,一个是警察,一个是高尔夫。当时妈妈比较赞成我去当警察,皇粮嘛,虽然没有多少挑战性,但对女生来说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父亲就觉得高尔夫会慢慢的流行,以后会比较火,当时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东西。
父亲没有接触过高尔夫,但知道这项运动。后来我想想,当时我爸爸挺超前的,而且他认为运动项目可能更适合我这个人的个性。
后来就自个儿选,爸爸、妈妈没有给我什么压力,就看自己喜欢。想了想,我从九岁就搞体育,时间比较久,自己也比较喜欢体育这行,那就考高尔夫吧。
三年,毕业了……
在学校三年,从最初的对高尔夫一知不解到对其有了最初的认识,学习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接受各种实训,包括到高尔夫球场受训。那时候,就是想打球,年纪比较轻,什么都不想,对打球特专心一意的。我们那时候都是打黑车去练球,去海滨那儿那时有个练习场,然后还得用笔记着一个球是打左了还是打右了,那时候是学生半价吧,真的,和现在不一样,特别认真。其他那时和我同一批的,现在男子打的比较好的李超,我们都是同班同学,也都是属于班里比较优秀的学生,算是保送分配工作的。
打球?工作?单纯的梦想……
那时被分配到一个球场,最开始的时候是一分钱不挣还倒赔,球场是不管吃不管住,你要是打球你必须先工作,工作八小时之后才可以练球。基本上球场上的活没有我们没干过的。
说实话当时的落差比较大,怎么说你最初想的是做球手,或做管理,但你一到那里做的就是球场最底层的工作。就像现在的大学生,刚一毕业,让你去搞卫生,可能是心里落差比较大。但是那时候你为了能打球,许多东西就要学会去放下,所以那时候比较辛苦。比如说挖树坑,我练球手上都没磨出过那样的大血泡,我挖树坑,每天得挖出多少个来,人家的树坑不是小树坑,可能是三米,两米,种那种大树的,你得挖出多少个,其实那时候就有一目的,就是为打球,其他的都不想。
慢慢的从不赚钱到六百,八百,一千二。再后来,去了南方,也是通过我一朋友,介绍我过去的,那边需要一个女教练,我就过去了,过去了之后,完全就是靠自已,父母帮不了你太多,毕竟他们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就是普通的父母,帮不了你什么。
职业高尔夫教练之路……
那时候做教练更多还是自己练球,教球的时间比较少,对我来说多了很多可以练球的机会,拿死工资,不像现在我除了拿基本的工资外还有提成。那时候说是管理其实也没有什么管理。整个高尔夫行业都刚刚起步,不可能有人手把手教你,都是靠自己平时慢慢摸索。包括以前当球童时需要的那种默契都是从老球童身上学来的,很少有人去带你。辛苦是一定的。
04年的时候中高协举办了职业教练的考试,我就去参加了,那个时候就想考职业,我考了两次,第一次没过,毕竟你平时打球和你考试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当时是先考的杆数,80以内,才有资格考文化课,规则什么的,我考的那时候还不是什么人都能去,你得是北京市全国在前多少名以前,你才有资格去考,当时比较严格。可能不像现在,你报了名就能考,你交了钱就能拿到证,那时是不一样的,像我们那时候真的没有。我当时是北京市第三,刚好可以报,我就去了,就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那次,我考上了。
考上了之后开始没多大感觉,觉得不一定能有什么用。这么多年没职业证也过来了,考过了以后,也没兴奋呀什么的,后来晚上和大家吃饭,就北京的这些哥们姐们,那时候才好像把所有的压抑呀都释放出来了。我们当时都哭了,就是我们96年那一批,当时我们一起考的有赵小宇啊,王维啊,当时我们都是北京那片的聚在一起庆祝。也有没过的,后来也就没考,因为你要是一次考不上,再去考时压力就会特别大,对自己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一次考不上两次考不上,以后也就没有信心去考了。那一年职业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