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香港的大部分本土运动都是发自民间,政府很少主动介入(马术是百年一见的“意外”)。直到1996年,李丽珊替香港夺得第一面奥运金牌,抛出一句“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后,当时港英政府才如梦初醒,受宠若惊;但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未看到香港有什么像样的推动本土运动政策,特区政府始终无心把香港打造成一个运动大都会。
高球大不韪
一旦涉及高尔夫球,更像是大不韪,尽管官政场上喜爱打高球者大不乏人,可是当被媒传发现其高球行踪,就算只属周末周日私人活动,已即被半抹黑为“高球党”。高官政客仕途攸关,惟有只打不谈,哪来提倡高球运动的勇气!
曾特首甚至曾出口劝喻富商不要“成日挂住打高尔夫”,应该多随他多内地开拓商机;反观内地以“高尔夫与和阶社会”为题的官方论坛,已公开举办了多次。两地比较起来,具百年历史的香港高球运动,说是停滞在新石器时代,亦非言过其实!这就是今天特区政府对高尔夫的“傲慢与偏见”。
香港瑞银公开赛
哪究竟香港特区政府有否推动高尔夫球运动?我们可以从两件独立事情来分析,答案是yes and no。
yes是因为在1995及96年相继落成的滘西洲公众高尔夫球场南北两场,的确是由港英政府免费拨地、由赛马会拨款兴建而成。这山明水秀,令人赞叹的球场,为香港人挽回不少面子。更不为人知的是,落成至今,南北两场的使用率超过一百万场次,带来了高达1.5亿多元累积盈余。证明在香港兴建球场绝对不会沦为大白象,反而可成为会生金蛋的鹅。
2006年,赛马会再从本身慈善信托基金上拨款1.84亿元,兴建第三个高尔夫球场,这就是下月即将启用,耗资三亿元,却不花政府一分钱的东场(至于东场兴建及球场环境等事宜,日后另文再谈)。
这独有的财务安排实属罕见。世界各地从来都是高尔夫带动慈善事业,怎会反过来高尔夫成为慈善受惠者!姑勿论如何,香港的球友也应衷心感谢赛马会,把高尔夫列为慈善项目之一; yes,也应多谢特区政府不反对兴建高尔夫球场(不反对而已,没有任何资助),我们才可享受到这样一个在本土内小小的高球世外桃源,这亦是对不打高球的香港人一个best-kept secret(“小小秘密”)。
高球不是赛项
可是,明年在香港首次举办的东亚运动会,no,高尔夫球并不列入比赛项目之一。既然高尔夫球在二O一O年的广州亚运会中已正式成为比赛项目,而贵为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他当年亦曾力争高尔夫球列入北京奥运项目不遂;他亦是今届东亚运动会筹备委员会主席,但是在香港举办却徧徧不去争取。背后的原因,是否要配合上文提过今天特区政府对高尔夫的“傲慢与偏见”,哪便不得而知了。
笔者与友人私下讨论过,既然明年东亚运动会新增的项目连健美、桌球、保龄球、单车球、BMX单车和拉丁舞等也有,为什么独缺高尔夫球?多数人的实时反应是因为缺乏场地、高球不普及和香港还未有出色的高球员等等。但如果以上的借口是成立的话,那举办马术就只因为是北京奥运,所以免为其难才该“抢”过来吧!当然,大家都没结论,但不排除霍先生或因公务繁多,一时忘了向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任赞助人的东亚运动会筹备委员会提出“高尔夫”这三个不中听的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