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对高尔夫的分歧
作者:TG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07-12-04 浏览 1

  中国高尔夫协会(下称“中高协”)秘书长张小宁上月总结今年协会的工作时说:“许多不了解这项运动的人把高尔夫歪曲了……,产生这样的问题当然也和媒体的宣传报道的方向有关……;但是现在媒体对高尔夫的报道翻了17倍……,所以高尔夫的发展只要定位是正确的,它一定能像其它运动一样受大众欢迎。”

  刚好上周笔者参加了在昆明春城高尔夫球会举办的一个高球媒体论坛,讲者之一是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崔志强。他指出,中国和美国青年对高尔夫的认识相差甚大,因为中国青年接触高尔夫,全靠媒体的报道。而现今中国报道高尔夫媒体可分两极化正负两类:一类根本不懂高尔夫的大众媒体,往往以“占地太多”、“腐败温床”和“老头玩意”等等字眼来抹黑高尔夫;另一类高尔夫专业媒体,当然是鼓吹高尔夫。对以上的负面报道,实在痛心疾首不已。

  哗众取宠负面报道

  崔志强遂举出三个荒诞不经的例子。有年一位深圳英文杂志记者在文章呼吁政府应加强检查高尔夫球场税收、公安和管理,目的是打击高尔夫,真是匪夷所思;另一媒体头版大字报道:“一杆进洞,别墅一幢;开奔驰回家”,令不懂高尔夫的读者看到,下意识以为打高尔夫是能令您一朝发达的博彩勾当,怪不得入场费门坎这么高;更甚者,七年前连一本号称是专业高尔夫媒体,也肆意标榜某著名球场主办一场100万元奖金的业余赛,漠视业余选手不能领取奖金这世界公例,及后更妄言此举无甚不妥,只为刺激选手参加而已。

  可幸的是,高尔夫确实带来了一些经济奇迹的同时,近年高尔夫媒体愈来愈见专业亦是可见的事实,记者们已不是只懂得问中国球员什么时候可以达到亚洲水平?世界水平?但这还未够,因为高尔夫在中国如何生存和发展下去,是需要一个和阶社会背景。崔志强不讳言,现今中国存在些社会矛盾。宏观上,在一个十三亿人口中,只有四千万有能力打高尔夫球的中产人民国度下,如用“以人为本”作考虑,中国政府是有苦衷的。且看根据2004年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但事实上,看看近两年来在中国新建成的球场数目,便可知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另一讲者高尔夫杂志出版人王志刚,他亦一语中的指出,现今中国高尔夫媒体正处于一种大众利益与专业的相对状态。尤以一些大众媒体,报道高尔夫爱起用记者学习生,而他们大多不懂高尔夫,为求哗众取宠,增加销量或记者一己的知名度,便出现了很多不实或负面的报道。例如连广州的“市肺”麓湖高尔夫球场,也被喧染成快将改作中央公园,以合乎大众利益之谓,企图引起公众关注为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这和香港一些大众媒体对高尔夫报道的态度雷同,不是访问明星在球场以外的诽闻,就是标榜名人赌球注码多大。最“经典”和误导性最甚的一则,是多年前香港一本周刊访问郑文雅的一篇文章中,向读者图文并茂地介绍何谓十八洞,插图划了一个推球练习果岭(practice green),上面再划上从一到十八个插上小旗杆的小洞,说明十八洞是指把球从第一洞推到第十八洞,需时四小时,郑文雅小姐幸未被气死!

  不过,话虽如此,撇开大众媒体不谈,现今全国的专业高尔夫媒体已产生不少球技水平甚高的媒体高球队,更细分出经济新闻媒体、旅游新闻和美容副刊高球队等。而昆明春城高尔夫球会总经理Arthur Yang更不遗余力,每年举办“中外媒体高尔夫对抗赛”塈“中外媒体高尔夫论坛”,藉此促进各国专业媒体的沟通,亦不失为把中国高球运动推向全世界之一重要活动。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