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称该校将在大学城再建一个高尔夫练习场,计划明年建成,到时学校也将开设高尔夫专业。这是继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之后,广东第4家专门开设高尔夫专业课程的高校。近年来,高尔夫专业培训悄然升温,高校也纷纷开始开设高尔夫专业。(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建高尔夫球场,开设高尔夫专业,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兴建高尔夫球场条件,只要专业设置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尤其在社会需要高尔夫方面的管理人才时,各大高校为满足这种需要开设高尔夫专业无可厚非。为何一些高校建高尔夫与开设高尔夫专业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于不满呢?
高校进行精英教育的尝试无疑是积极的,但维系在“高尔夫”之上,能否顺利抵达“终点洞”?“高尔夫球”能否送高校精英教育“入洞”?“高尔夫球”能否承载起精英教育之重?精英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精英。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精英的特征是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并愿意脚踏实地为之奋斗终身,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领社会进步,同时具有优秀的个人修养,能团结并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前进。社会上精英一族是不是就是持“高尔夫球杆”者?从现象上看,那些玩高尔夫球者都是有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者,他们或许能部分地代表精英一族,但更多的精英可能还是远离高尔夫球场,那些整天呆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恐怕没多少时间去打高尔夫球。
由此可见,高校高尔夫,第一杆就“歪了”。高校专业以进一步促成“有很多生意都是在高尔夫球场谈成的”之动机便值得商榷,从一所高校开设到众多高校“跟风”也暴露出精英教育的迷惑。高校探索精英教育不能陷入“高尔夫球”的“洞里”,要对精英的理解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