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场要降低运营成本 节流盈利
尚处发展初期的中国高尔夫在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善,过去几十年中国高尔夫发展历程中,不断有新球场建立也有球场悄然关闭。整体来说,高尔夫球场产业尚未达到人们期待的普遍盈利时期。
之所以不盈利,归根结底是中国高尔夫球场过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一个标准的18洞球场,美国一些球场固定管理人员可能不足20人,而中国需要将近二三百人操作,包括行政管理、草坪管理、人事管理、销售管理等分工,这些都是球场成本预算的一部分。两者相对来说,就是一种人力的浪费。要提升高尔夫球场的盈利率就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并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降低支出成本。
盈利的球场才有继续发展的资本,提高效率和管理质量至关重要。管理人员的职责一般就是制定工作规程、执行方案并进行监督。如果有现成的管理公司一次性为你专门制定出详细而具体的规程,只要有一个也许并不专业的人根据规定进行监督即可。所以球场经营管理中要尽可能减少人力浪费来节约成本。
我认为一个球场的管理人员队伍应该在50人以下,而管理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份内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开拓思路,在球场的发展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作为老板,当然也不必事必躬亲,也永远不要担心你的员工会超过你尽可能鼓励并给员工提供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员工以主人公的身份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整体提高团队实力,最终达到提高效率而又降低成本的目的。
由于经济危机之前已播下打球人群的“种子”,此次风波并没有使打球人数下降,相反这个特殊时期大家纷纷选择在高尔夫球场好好放松。只有会籍销售如预料中的低迷。一般来说,购买会籍卡就会支付球场创建和起初运作的成本,平日球场经营中主要分为管理成本和赢利,这些就由平日打球的消费球友支付。现在球场管理支出成本机会就是消费的价格,又不能继续提升消费价位,只能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节约成本达到最终获得盈利的目的。对于瞄准高端消费人群的球场,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投入很多,在目前的经济大形势下获取赢利几率不大。
从行业发展角度考虑,我很赞成杨柳青取消球童的做法。可能的负面影响是减少做球童的机会,而中国的球童体系并不完善,尚未达到专业化水平,目前仅仅是在担当一种高尔夫服务员的角色。客观地分析,杨柳青的决定即有利于降低打球成本,又有利于企业的盈利,对球会来说何乐而不为。如果中国的高尔夫球场能够吸取优秀的现代管理经验,采用科学而高效率的经营模式,若将管理成本减少一半,每人次打球消费就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收获一半,球场怎能不盈利?
作者:林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