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高尔夫到底怎么了?这是许多人一直在问的问题,也是让许多人置身事外、却猛怪他人没做好的借口。
赛事主委会怪球员不争气,球员怪比赛少、奖金低无以维生,球员怪台湾场地不好,出去适应不良,台湾职业高尔夫没未来…多的是说不完的理由。反正,只要你是球员,那就是场地、比赛的问题;你是赞助商或主办单位,那就是球员的问题,总是有很多理由让你认为,那不是你的问题。
那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想问题就在于”什么地方都出了问题”,以致于每一个环节都接不起来。
从自己的角度往外看,好像错都是在其它的人身上。就以今年的三商台湾名人赛来看,我们不能说冠军一定要留在国内,但在一个”很台湾”的球场举行比赛,我们最好的成绩只是第八与第九名,而这两位正好就是我们新生代球员的代表。虽说一场比赛不足以代表一切,却将问题浮现地更明显。
如果以球员的问题来看,真的以比赛维生、很认真的职业球员,我们不能硬要把”为台争光”的重担丢给他们,却没给予任何的协助。没有人不想把球打好,但是得不到更专业的协助或是教导,他们也只能善用眼前的条件做到可能的最好。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在于,我们需要更多球员交替出头,为台湾争光。
球员短缺是台湾现在与未来的问题,以现经常打亚巡赛的台湾球员来看,最年长的是汪德昌44岁,最年轻的是吕伟智27 岁,在这个相差”17岁”的间隔之中,如果一年填补一位球员,我们还补不满。可想而知,我们在过去的球员培养做得有多贫乏。现在看似蓬勃的青少年培训,其实在未来十年内,包括男、女球员,两只手就可以数完,并未比现在好到哪里去?
如果再跟韩国目前以千为单位的培训球员数相比,还有原来球员数就多的日本,台湾球员以后连在亚洲都算是稀有品种,更别说要放到美巡赛那个舞台上去。想增加未来可以竞争的球员人数,一定要从增加各地方的小球员开始,而且业余与职业高协要通力合作。
业余的负责推广动作,职业的贡献所学,加速小球员学习的速度,业余与职业的合力一条鞭,才有可能确保这些亚洲稀有品种,安然地游入职业的大海中,为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台湾之名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