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理想的地理条件下设计高尔夫球场
作者:happy2010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4-02-13 浏览 2
被高尔夫球场设计师奉为经典的麦肯兹(Alister Mackenzie)13条“黄金法则”中曾提到:“果岭与球道之间应该有起伏,但不应使选手长距离爬坡。”   另一位著名的球场设计师麦克唐纳(Charles Blair Macdonald)也在他的《天赐苏格兰——高尔夫》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没有天然良好的条件,就无法建造出真正一流的球场。”   那么,我们是否因此就无法在地理条件不够优越的环境中设计出优秀的球场呢?   贝聿铭的启示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他为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所做的设计方案,惊艳世人。   当时,留给东馆的建筑区域并不是一块规则地形,这片区域呈直角梯形,这难坏了许多建筑师。除此之外,建筑师还需要解决如下难题——该地块处于历史敏感地带,建筑师需要将艺术馆东馆的建筑风格既融入城市,又要与周边的纪念性建筑群协调;同时,它还应当与已经建成的罗马风格的老艺术馆在风格上一脉相承;业主方同时希望整座建筑要有亲切的外表与活泼的空间。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平面图

  贝聿铭给出的解决方案颠覆了以往建筑界的诸多经典理论——首先,他利用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将这片区域分割为两个三角形区域,一个等腰三角形区域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区域——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已建成的西馆轴线相呼应;另外一个三角母体使用哥特式建筑风格使之与西馆的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在建材上,他选用十分具有现代气息的材料构筑外墙;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中,他以中庭空间为主,四周的小空间为辅的大小空间对比,体现出主次之分,又赋予其丰富的层次性与流动性。   如果按照传统建筑规则,严格遵守比例、尺度、均衡、秩序、统一等原则,那么在这样一块不规则的地形中,贝聿铭很难完成业主方所提出的各项要求。然而,正是他不拘泥于经验之谈,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以独特建筑形象最终使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成为建筑史上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   因地制宜的设计法则   高尔夫诞生的早期,球场设计师们只需要拿着木桩沿着海岸线行走,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规整出一座18洞的球场。而高尔夫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局限了早期高尔夫设计大师的设计理论——直到高尔夫运动传入美国之前,高尔夫球场几乎全部是林克斯风格。对先前球场设计经验进行总结与梳理后,很容易让麦肯兹、麦克唐纳等大师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林克斯地形才是完美的高尔夫球场所在,因为它是天然的。   但这种观点很快就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   19世纪末,高尔夫传入美国后,美国的设计师们将高尔夫球场的地点从海边开始向内陆地区延伸,平原、丘陵等地形地貌都被拿来做高尔夫球场。一方面,这是由于广阔的美洲大陆为高尔夫球场风格的多样性准备了充足的地理条件;另一方面,美国本土设计师们不拘泥于传统经验之谈、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的设计精神则起到了关键作用。   新西兰著名的拐子角高尔夫球场(Cape Kidnappers Golf Course)建立在太平洋边陡峭的悬崖之上。在传统的设计师眼中,在这片区域设计一座高尔夫球场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美国球场设计师汤姆·多克(Tom Doak)却能因地制宜,打破经验之谈,在这里设计出一座令人倍感惊艳,流连忘返的高尔夫球场——“独特的地形在带来震撼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设计挑战。特别是球场后9洞沿着自然形成的小峡谷以条状的形态延伸至大海,沙坑与果岭巧妙的挂在崖岩边,使球场在艺术构图和竞技挥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会使每一位球手都生出欣然向往之的渴望,更令它在世界百佳球场历年的评比中,名列前茅。   窥一斑而见全貌。从拐子角球场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从传统的设计角度来说,某些地形不适合建设高尔夫球场,但当设计师拥有足够的想象力,在因地制宜的法则引导下,他便能化腐朽为神奇,让球场产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山地的挑战   如果说美国设计师将球场从海边引向内陆,完成了高尔夫球场设计与建造的一次飞跃后,那么现在中国的设计师所要面对的挑战,则是在上一次飞跃后,继续将球场引向更深的内陆——山地。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论述过,中国是个多山国家,高尔夫在中国的未来也必将是以山地球场为主。有关这一点,不论是从土地资源的稀缺、紧张程度来说,还是环境治理的层面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复杂、陡峭的山地地貌中设计、建造高尔夫球场呢?在这里,我将以山西太原龙熙高尔夫球场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思路。

太原隆熹国际高尔夫球场2号球道的设计构思

太原隆熹国际高尔夫球场2号球道的建成实景

  太原隆熹国际高尔夫球场选址在一片由煤矸石、黄土、垃圾废弃填埋而形成的西山上。这里曾是太原有名的脏、乱、差区域,也是太原市政府历年来想重点整治的一个区域。   西山虽然是一座山,但人们并没有善待它,过去,非法开采、采石造成整座山的山体被破坏,而肆意的树木砍伐则造成了大面积水土流失,部分地区塌陷情况十分严重。最终这里成为垃圾的堆放场。建筑垃圾、钢铁厂的粉煤灰都向这里堆积。它成为了太原市污染的源头。   当太原市政府最终提出走市场机制,走“以绿养绿”的道路来治理西山后,经过各方论证,最终认定,在这里修建高尔夫球场是最佳解决方式。   但是,想把西山这块地设计成高尔夫球场并不容易。首先,这里的山势很险峻、很陡峭,人、车都上不去,即便是动物在当时也很难上去;其次,这里的地形又特别复杂,断崖与沟壑的交错,使得设计师很难从中找出一条完整的球道来。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决定采用“点墨”的手法来设计这座球场,而非传统的“泼墨”手法。“泼墨”的设计手法适合在天然的高尔夫地形上进行球场,例如在大草原上,设计师只需要在这片地形中找出合适的位置来修建发球台、球道、果岭即可,而在龙熙,这是一张“无处可泼”的残缺纸张。因此,这里每一寸地势都要详加研究,把有可能搭接球道,进行土地整理的地方一一做记录、标注,怎么样才能顺势、因地做设计,尽量把鼓包和凹地结合,形成落球区,如何在发球台和球道之间进行过渡,球道和果岭之间,又如何衔接?面对这些问题,我有意识地在球场中采用留白的手法,加强球场与周边环境的对比度,使之产生发球台和沟壑的对比、球道和果岭高差的对比、草地与灌木的对比、草地和黄土的对比等形成因地制宜的特色。最终,这种对比给人的眼球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刺激感。而这座球场的球道风格也因为这种“点墨”手法的运用也变得多样化的——比方球道悬在半山腰,而发球台在山头;球道在峡谷底下,果岭却在山岩一个突出部分,形成独特的球场风景。

山谷球道

山腰球道

悬崖球道

  突破经验,才能惊艳   传统的设计经验告诉我们,在天然的高尔夫地形上设计球场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天然的高尔夫场地虽然十分容易进行球场设计,但作品难逃平庸之嫌,它们往往因为拥有了球场的共通性而丧失了个性。而那些令人感到震撼的球场作品,却往往诞生于极难利用的地形之上——唯其不易,显其惊艳。   当设计师接到一块完整,饱满,柔和、绿草茵茵的土地时,球场设计师很难于其上制造出令人感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因为一切都是自然、天成的。而一块不好的地形,却能给设计师赐予无穷的想象力空间,它是充满创造力的,它天然个性的一些语言、元素,注定了它的个性,而设计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要因势利导去把它做完善。在保留它原有地貌、个性的前提下,在做的过程中,利用艺术和想象力,完成它和大自然之间的构图,让它成为一幅艺术的画卷,同时,也让它能够通过我们的设计和布局,满足竞技的要求。具有可打性、娱乐性。而要想达到这一切,传统的经验所能给予的帮助并不会太多。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不规则地形上设计球场,设计师除了要具备突破传经验的勇气与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外,设计师自身对工程的熟练程度,对工程理解能力也非常重要。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工程要如何落地,如何建成,如何实现。这都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论题,不能单纯依靠想象来完成。 文:余钢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