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高尔夫》 我的球会(20)博览盛会
近一两年,国内的高尔夫球展览活动忽然多了起来,对这现象,我们感到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国内高尔夫运动蓬勃发展,球场及高尔夫人口不断增加,作为展示该项运动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展览会或曰博览会,仍然也会增加。这也是一项指标,显示国内高尔夫运动的可喜局面。
忧的是同类型的展览会似乎又一下子多了一些。略为统计一下,今年国内各地的高尔夫展览会就有七个。以国内目前的情况看,难免僧多粥少,供过于求。以本人为例,几乎同时接到了几个展览会的邀请,都是挺熟的朋友,便难免踌躇起来,不知参加哪个为好。
同时又很替朋友们担心,以市场经济的原则,市场这无形的手势必会自动调整这一现象,洗牌行动自然势所难免,最终当然是优胜劣汰,但在这过程中,在市场严酷的竞争法则下,有时也是泥沙俱下,玉石俱焚。
市场最终将趋于平衡,经过市场的洗礼,品牌性的展览会将脱颖而出,这将是我们业内人士及广大高尔夫爱好者所喜见的。
我几乎参观过所有的国内所办的高尔夫展览会,以一个球会管理者及高尔夫消费者的眼光来看,我认为以往的展览会眼光不够向外,展览的内容、参展的厂家及演讲者多数在国内。
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国外的东西,除了球具及草坪机械外,我们想通过展览会,看到国外发达国家高尔夫球会投资组合、 经营模式、财务状况、设计理念、建造实务、草坪品种、草坪与会所管理、竞技管理、规则运用、赛事组织、市场细分、球员训练,甚至包括高尔夫文化、历史等等 方面的情况。
国外的球场我去得不多,但每去一次,便都有很强烈的感受。在瑞典,我去过一个只有13个员工的球场,这个球场,球童自然是没有的,连草坪作业也 外包给了专业公司做;在新加坡圣淘沙球场,我惊讶于登记手续的简洁—你刚卸下球包,递给你的便是更衣室的钥匙,换了衣服,经过出发台在一张纸上签了名就到 Tee台发球了;在美国圣地亚哥,我们一天内见识了从球场质量、服务水平、消费方式都截然不同的私家球会和公众球场,等等。由此看到,我们的展览会,如能 把国外高尔夫球场的种种,国外高尔夫历史文化的种种,展示给我们,那会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我曾在新加坡看过一个高尔夫展览会,当时在球场建造方面展示的几个草坪的剖面图,至今印象深刻。我相信,这一画面已长久影响了我们公司的球场建造工作。
的确,高尔夫展览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高尔夫运动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要是它办得好的话。
——2003年9月
作者:陈朝行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