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李琳的那天,广州的天气一反绵长的阴翳,变得异常晴朗湿热。闷烫的空气夹杂着熙熙攘攘的嘈杂人群,让人有些烦躁。半天也都没能找到她的公司,好不容易找到以后,慢慢坐下来,不由得有些疲惫。
等到了李琳的办公室。已经记不太清准备的采访提纲上那些问题。拿出记事本,正预备一个一个念的时候,随着“好热啊,是不是很热”这句话,李琳的话夹子开始慢慢打开。之后的那个闷热下午,整个过程都已经不太像是采访。和李琳之间的谈话,更像是友人之间的倾诉交流。一件一件的事情,从她口中娓娓道来,真诚而坦然。
说到动情处,李琳曾流下眼泪来;谈话过程中,她平静地用手指揩干眼角的泪水。然后说,其实觉得自己挺幸福。
说那句话的时候,李琳把在场的人都感动了。
苏醒的理想主义
李琳学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一直在外企工作。和大多数的上班族一样,过着月复一月看似重复的生活。空闲的时候,李琳会听听音乐,她也喜欢看电影;偶尔,也会写些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琳到天河高尔夫打理了一年。虽然之前她的老板都喜欢打高尔夫,但是把高尔夫和职业生涯联系起来,那是第一次。可就是从那以后,李琳开始喜欢高尔夫这个行业,并且发现其中有很多商机。“高尔夫是朝阳行业,不仅仅是有很多商机;更是很有趣的一个行业。除去行业本身的休闲性娱乐性外,我觉得客户,也就是球友普遍都比较宽容。”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李琳也开始打起高尔夫来。
之后两年中,李琳生了一场对大病,并在国外疗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医院化疗的时候,头发会掉,各个方面的因素,心情十分低落沮丧。”在那段时间,李琳想了很多。“我觉得生命不应该就这样过去了,我应该自己做点事情;让自己更有价值,并且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003年,李琳认识了美国Polo品牌,并将之与高尔夫联姻。从此,李琳开始了她的Polo高尔夫人生——负责Polo高尔夫产品的研制、开发和销售。“这是一个商机;另外我想,做自己喜欢做的行业,会比较开心吧。”
康复后李琳身体虚弱。医生让她多接触绿色,多呼吸新鲜空气。李琳又重新拿起了球杆;这一次,不仅仅完全是因为医生的叮嘱。在李琳心中,已经萌发了一个关于高尔夫的理想——就是将Polo高尔夫品牌做好做大;将Polo高尚的骑士文化在中国高尔夫行业中间推广开来。“我不希望因为Polo高尔夫用品的出现,而削减了Polo在人们心目中高尚的品牌形象。”
感性的女老板
熟悉Polo高尔夫产品的人都知道,Polo产品细腻美观;一些女士高尔夫用品做得尤其好。珠海曾有女子球队集体定做Polo的球包。“产品本身的特点也许和我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吧,”李琳说,“我会把自己的理解和理想表现到工作中的很多环节,有人喜欢我这样,但是这样不够理性。我觉得我不是一个理性的人。”
Polo高尔夫品牌成立之初,是在上海设立了销售中心、北京设立销售处,而香港和总部广州则是研发生产和售后服务中心。Polo的广州中心负责所有各地代理商销售产品的售后服务。Polo的代理商,几乎可以完全省去售后服务的后顾之忧。对所有的代理商,李琳都尽可能提供他们所需。“我觉得,他们选择Polo高尔夫我应该感谢他们。他们是和我在一起努力推广和完善Polo的品牌形象。”
李琳给她的代理商提供很多试打杆。并在一些练习场和球场提供试打杆并安排服务人员服务。很多人是通过试打杆来认识Polo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了Polo品牌的同时,也有一些事情,也是李琳之前没有想到的。
一些代理商接触李琳几次以后,便和她赊货品。一般情况下李琳都会同意。可是也是因此,一些应收款变成了坏帐,还有一些代理商拿货之后会突然失踪。“他们怎么这样呢?”李琳心里难过,同时也认识了商场的残酷性,“有些事情是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
2005年,公司事务繁忙加上情绪低潮,李琳生病,去国外疗养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我产生过不要回来的念头,我真的不想回来!回来了有很多的事情要面对和处理,做不完的事情。”特别累、特别难的时候,李琳也想过放弃。这个时候,她会想起来自己当初的理想,还有很多一直和她有很好合作的那些代理商。
“如果我突然不做了,对代理商来说是很大的损失。他们的库存卖不卖?还拿不拿产品?从哪里拿?这些都是问题,他们损失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更重要的还有信誉,毕竟他们做了有一段时间了。另外一方面,说真的,我也放不下。”“一件事情,你特别喜欢,而你又付出了很多的时候,真的割舍是很难的。”
在李琳的公司,员工的稳定性极高。公司成立三年以来,来的人基本都没有离开。李琳很心疼自己的员工。谈话的过程中,她多次提到自己有一个得力的团队;在她心目中,一直对这些和她一起做事,度过最困难时段的伙伴们心存感激。“他们是我志同道合的伙伴。Polo取得的任何进步和成绩,有我的一份,也有他们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