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球”现身河北 专家称高尔夫球运动起源中国
作者:bonnie2010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3-02-19
浏览 1 次

众所周知,高尔夫球运动15世纪起源于英国的苏格兰,但河北宣化王兆生先生的一件藏品“绞胎球”有可能要打破这个传说。近日,在张家口上谷书院,记者见到了这个神秘的“球”和她的主人王兆生先生。
王兆生是河北宣化人,原《宣钢报》记者,退休后,他开了一家古玩店,还担任了张家口宣化收藏家协会的秘书长。27日,他特地从宣化赶来,在张家口上谷书院,他给我们展示了这个神奇的“球”,他说,这个“球”,是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的绞胎瓷器,所以也叫“绞胎球”。
王兆生介绍说,这个球奇就奇在她虽然是一件绞胎瓷器,但她不怕摔磕,特别结实,任何碰、磕、打、击、撞都不怕,就是掉在坚硬的石头上也都安然无恙。
说着,王老师将球从盒子里取出,直径5.5cm,如台球大小,表面圆润光滑,红褐色和白色相绞的花纹,胶质的感觉。他将球扔在地上,“球”顺势弹起,上下的弹,几个回合才停止,倒是砖面,啪啪地响,险些被砸烂。
王兆生说,2006年,他在宣化某一家古玩店花50元掏到了这个球,起初并不知道这个球的价值。后来,他从中央台一期《鉴宝》栏目中了解到,山东泰安东平县收藏家姜爱国曾带着他的“绞胎球”曾三进北京故官博物院求教,得到著名文物鉴定家耿宝昌的重视,随后耿老组织专家研究认定,她是我国宋元时期的“高尔夫球”,名字叫“捶丸”,也叫“击角球”。恰巧,自己手中的这一颗“绞胎球”除颜色纹路与姜爱国的有差别外,其它的并无二致。
王兆生介绍说,这个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高倍放大镜观察,可见其满身的气泡。他想,正是这些气泡,才起到了防护作用。他说,在他的藏品中还有一件唐代“绞胎、绞釉”的香炉,是从怀来鸡鸣驿收到的,可见在宋之前,本地区已掌握了“绞胎、绞釉”的烧制技术。
据耿宝昌等人考证,玩耍“绞胎球”,在宋朝时就已经开始,在元、明时,更是盛极一时,但主要限于达官贵人,这在宋元明的壁画、绘画、石刻、瓷器上都能够看到。2002年,山东岱庙出土一方石刻,上刻有童趣图,其中就刻有一小孩手拿球和杆。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见后大为惊讶。
无独有偶,资料记载,在宋、金、元、明时期,曾流行一种与现代高尔夫球玩法相似的体育运动——“捶丸”,在元朝初期还出现了记述这方面的著作《丸经》,它源于由马球派生出来的“步打”,比赛以击球进洞定胜负,而小孩玩的是小型化的“捶丸”,宋代的文献中称其为“击角球”。
另据《辽、金、元时期的张家口》一书记载: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宣化当时为武州也在其中。当时,在宣化就有烧制“捶丸”的窑口,国家文物局出版的《中国陶瓷》一书也记载到:“在辽代塔基和辽代遗址中,也曾发现过绞胎器和绞器残片”。也就是说,那时的宣化地处辽朝,辽朝多次入侵中原,俘虏了很多中原窑工,那么陶瓷技术自然流入到辽朝,后来,蒙古大军征战欧洲,将这种运动带到欧洲并在欧洲兴起,说高尔夫球运动起源于中国,也就不足为怪。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