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尔夫,从风雨中一路走来
作者:TG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05-12-05 浏览 5


  1984年,高尔夫运动伴随着对外开放进入中国。这20年,中国高尔夫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但在中国,了解高尔夫的人还太少,又常常被一些对高尔夫运动似懂非懂的人所误导,由此产生了许多误区。

  似乎还没有哪一项休闲活动像高尔夫那样, 能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激惹阵阵争议。从1984年中国内地第一个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成立时起,高尔夫在中国走过了整整20年的发展历程。

  20年间,高尔夫运动在中国有时和环境污染划上等号,有时又和腐败温床相提并论。高尔夫,在中国跌跌撞撞地度过了20年命运多舛的艰难路途。

  20年后,在中国城市探讨发展路径的时候,高尔夫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和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的发展道路有着某种惊人的吻合。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高尔夫在中国发展的起点,而高尔夫的发展往往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城市还需要高尔夫吗?”作为在过剩经济时代为数不多的“供应严重短缺的待开发市场”之一,高尔与城市之间的关联更加紧迫地进入决策者的思考范畴。尤其是在人均GDP水平纷纷逾越1000美元关口的第6城市群,这一话题正日趋热烈地被提出和议论。今天,本报刊登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客座教授马骏的文章,意在为读者更理性观察和思考高尔夫与城市的关系提供视角。毕竟,20年风雨过后,许多老话题都可以获得新思考。

  在中国被“亮红灯”

  1984年至今,中国已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的高尔夫球场总数200多家,年平均增长10家左右,其中大部分建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北京和上海地区,与20多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势头基本吻合。但是,适度发展的高尔夫行业在中国正被“亮红灯”,遭遇到一些媒体连篇累牍的“痛贬”,政府有关部门甚至发文停批所有新球场项目用地。人们不禁要问:高尔夫到底惹谁了?

  国际上普遍认为,高尔夫起源于600多年前苏格兰牧羊人的竞技游戏,几经沧桑演变,发展为今日国际体坛上与足球、网球等齐名的最受欢迎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在中国,早在北宋末年,与高尔夫球运动十分相似的“捶丸”运动就已经流行于宫廷内外了;在南宋时期的金国以及元、明两朝,该项“奢侈运动”更是风靡一时;直至清朝始销声匿迹。

  1993年英国一家通讯社刊文指出:高尔夫运动早在1282年就在中国出现了,“捶丸”就是雏形!上海博物馆内现今还珍藏了一幅反映这项运动的“捶丸图”。

  因此笔者大胆地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高尔夫史学家也会证实,中国北宋末年的“捶丸”就是高尔夫的源头。

  20世纪初,英国人在上海建成了高尔夫球场。现今的上海动物园与西郊宾馆,于20世纪前半叶乃是一个外国人专用高球场。1917年,“虹桥抛球总会”(H.G.C)成立,并实行会员制管理;其会所为英式二层建筑,大门则开在虹桥路上。之后,球会进一步扩建成为18洞、72杆、占地400多亩的标准球场。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球场改造为西郊公园,后又分设为上海动物园及西郊宾馆;其他8家非标准球场或练习场也相继取消。

  历史表明,中国、特别是上海,其实早与高尔夫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21世纪经济腾飞、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中国,又有什么理由反对、禁止该项运动的发扬光大呢?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过时的观念,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高尔夫,对其充满了误解。

  受一些所谓“专家”炮轰

  一段时间以来,有大大小小的多家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来评论、指责高尔夫运动,一些根本不懂高尔夫运动的所谓“专家”站出来“质疑”高尔夫,高喊“狼来了”。

  在这些文章中,一些“权威”的专家们给高尔夫列出的罪状有:疯狂发展、占用耕地及水源、污染环境、腐败温床、畸形高消费、违背国情,等等。

  看到诸如此类的论调,不禁让人扼腕感叹:观念的差别,竟是如此之巨大!在拥有近2万家球场的美国,在寸土寸金却拥有2000多家球场的日本,在数量激增的广大中国球友心中,高尔夫被看成是一项健康、时尚、文明、有益的体育运动;它风靡全球、老少咸宜、历久不衰;它同时兼有休闲、娱乐、社交、旅游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即使你的技巧不佳也可以尽情享受的运动;其英文名GOLF恰巧表明了该运动的本质特征……

  高尔夫是“腐败温床”?

  2003年11月1日,长沙县委书记在青竹湖高尔夫球场会所与日商谈判引资事宜,返回时其所乘坐的会所车辆翻下高坡,导致因公殉职。此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各方关注。许多人鼓噪:高尔夫球场乃是“公款消费的腐败场所”,在此地身亡,岂能定为“因公殉职”?

  这样的问题,正是高尔夫在中国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