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小球员盼“体教结合的完美模式”
作者:happy2010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2-10-16 浏览 1
随着高尔夫被列为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高尔夫运动及其后备力量培养工作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在不少人眼里,高尔夫还是一项“贵族运动”。据了解,一个家庭如果培养孩子打球,一年需要花费几十万元。而且,练球的孩子还要面临训练与读书不能兼顾的难题。为此,什刹海体校正在探索一条高尔夫运动的普及之路。   2012年北京市青少年高尔夫球冠军赛日前在长阳高尔夫球俱乐部收杆,来自全市的80余名6至15岁的小球员按年龄分为4组进行了两轮比 赛。球场上,小球员们一招一式颇为专业,很多人的球龄都超过了3年。   记者发现,很多小球员的装备十分专业,从球杆、球包到服装、球鞋,均是欧美和日韩的知名品牌。有的孩子脚蹬价值2000元的国际一线品牌专业高球鞋,有的则使用售价过万的名牌球具。从头到脚如此“专业”,培养孩子打高尔夫岂不是十分“烧钱”?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多位球员家长。   一年花50万元不算多   比赛中,孩子们在球场上潇洒击球,家长们则坐在休息大厅里等待成绩。获得女子B组(11至12岁)冠军的郭婉怡今年12岁,球龄已近4年。看到孩子最终夺冠,郭婉怡的父母和姐姐十分开心。郭婉怡的妈妈洪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学球以来,家里已陆续投入了100多万元,现在终于打出了点成绩。   洪女士说,郭婉怡小时候身体不好,曾因生病休学了一段时间。家人为了让她增强体质,就带她接触了高尔夫这项户外运动。此后,她逐渐展现出运动天赋,并利用休学时间接受了专业训练。洪女士将全部精力放到培养孩子打球上面,带着她拜师、练球、参赛。在去年汇丰青少年高尔夫冠军赛上,郭婉怡获得了年度MVP(最有价值球员)。   洪女士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孩子每周至少要下场打两次球,每场500元;一周还要找教练上4节课,每节1000元;还要负担一年10次左右的比赛差旅费,这些费用加起来一年至少要30至40万元,再算上一些器材、服装的开销,有的水平高一点的小球员一年花个50万元还不算是最多的。   “这些钱对于我们这种家庭来说,基本上已是能承受的极限了。”洪女士说。   打球和上学总是冲突的   13岁的小球员柴婧玮的父亲柴先生告诉记者,孩子打球已经3年了。由于他和爱人都喜欢打高尔夫,孩子从很小就接触了高尔夫。“这两年孩子水平提高很快,但也不知道她是否希望今后从事这项运动,所以平时还得上学。”柴先生表示,每到出去比赛时,总要向老师请假,从而也耽误了文化课程。“虽然我们也为孩子聘请了家教补习,但还是觉得孩子无法兼顾学业和打球两件事。”柴先生说。   同样的问题,11岁的王文妍也同样面临。王文妍的母亲魏女士说,其实并没想过要让孩子打成什么样,就是想培养她的全面素质,“但我们看到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时,也担心影响学习,毕竟能打职业高尔夫比赛的孩子只是少数”。   像郭婉怡这样的优秀小球员,由于训练和比赛占用的时间较多,无法在学校读书,只能聘请家教为她上文化课。   柴先生说,他迫切地希望能为孩子找到一条既不影响练球,又不耽误学业的道路。   “体教结合”正在探索中   面对球员家长们的困惑,承办本次赛事的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刘燕彬透露了一些即将实施的解决办法。   刘燕彬说:“首先,要让高尔夫回归本质,不要带上‘贵族运动’的标签,其实它本来就是一项大众运动。”刘燕彬说,现在青少年球员培养中主要的费用都花在练球和聘请教练上面。为此,什刹海体校已与市体育局联手启动了“PGA(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职业教练培养计划”,预计在两年内培养出30多位具备国际资质的优秀教练员,实现本市每个区县都有两名职业高尔夫教练的目标。随着更多职业教练的到来,孩子们的学球成本也会降低。   另外,刘燕彬说,一些家长为孩子置办名牌装备、球员之间互相攀比等情况也应该改善,“让孩子将精力集中到运动本身,不要讲排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要探索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刘燕彬指出,今后他们将采取“交、补、奖”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球员。“交”指的是面向大众,收取一定费用,对有兴趣、有需求的球员进行培训;“补”指的是对其中成绩较好的球员,为其申请国家或市级的训练补贴;“奖”则对成绩优秀的尖子球员给予奖金,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据刘燕彬介绍,高尔夫已成为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有关部门对高尔夫运动的青少年和后备力量培养更为重视。作为负责培养全市高尔夫运动员的单位,什刹海体校将进一步加大推广高尔夫运动的力度。今后,类似高球推广班等体教结合的模式将出现在本市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