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高尔夫发展凶猛 不是一朝炼成的
作者:happy2010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1-08-05 浏览 1
动车事件似乎就这样结束了,在大部分人还一头雾水的时候。它又似乎没有结束,多位采访对象在谈到高尔夫时,都不约而同地谈起这列出轨的火车,他们认为,动车只是一个小的涟漪,是惊涛骇浪的表象,现今中国的高尔夫也是如此——就像一栋栋在松软地基上兴建的大厦,不晓得哪一天,轰然倒塌。   于是,韩国高尔夫于中国而言,最大的启示便是沉心做事,脚踏实地。像所有的体育项目一样,高尔夫的未来不在你,不在我,也不在梁文冲或者冯珊珊,高尔夫的未来永远在青少年身上。我们这些人,能做的只是像韩国般把地基打好,十年八年后,少年自会长成英雄。   只是,地基的打造总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过程,地基的打造者也总是默默无闻的角色。在韩国,角色的承担者是高尔夫协会等民间组织,它们鼓励人们走出国门,扩大眼界,同时制定了有利于球员发展的规则,培养了一批有能力培养球员的教练。在现今的中国,谁愿意来担当?谁又应该来担当呢?   A 韩国身影   当今女子高尔夫世界排名榜,前10名中一半是韩国人,再往后,前100名和前500名里韩国人分别拥有36席和138席。   据统计,目前韩国4800万人口中,有约500万人打高尔夫,占总人口的10.4%,仅女子职业球员就超过2000人,且水准很高。而中国目前300万的打球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0023%,其中职业男选手不足300人,女选手不足百人。   韩国高尔夫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凶猛。1998年以前,说起韩国,很少有人会联想到高尔夫。即使在韩国国内,高尔夫也不是一项热门的运动。虽然从80年代起,韩国就迎来高尔夫发展高峰,韩高协也一直在为高尔夫发展努力,但缺少东风的韩国高尔夫仍然无法在高球界获得一席之地。   1998年,朴世莉出现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子,先是拿下了LPGA锦标赛的冠军,然后又捧回了美国女子公开赛的冠军,世界高球为之震惊,当时美国传媒甚至写下了这样的话语:“老虎出局,朴世莉进”(那年恰逢伍兹运动生涯的低潮)   2001年,朴世莉赢得五场比赛,并且夺得职业生涯第三个大满贯赛事——英国女子公开赛。该年获得五个亚军,两个第三名,共有12次排名进入前十,其中包括在2001年美国女子公开赛中获得第二。   2002年再次夺得大满贯赛事——LPGA锦标赛。该年拿下5个LPGA冠军。   2007年11月12日,朴世莉进入世界高尔夫名人堂,她是名人堂中首位韩国人。   从1998年第一次夺冠开始,韩国民众就被朴世莉征服了,人们称她为韩国高尔夫教母,认真阅读每一篇关于她的报道,研究并学习她的训练方法甚至生活方式,韩国人开始相信,在这个领域,他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一场高尔夫球热在韩国迅速掀起。   高协不失时机地鼓励更多家庭将孩子送往国外学习高尔夫,同时,拿出经费将更多的本国高尔夫教练送往美国欧洲等地进行深造。   “他们在了解了多个国家的高尔夫发展后,认为欧洲人、美国人在高尔夫方面确实是强于亚洲的。韩国高尔夫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好的球员,更需要好的教练。”黄承富说(台湾人,高尔夫发烧友、评论家,几十年来碾转各个国家,其中包括韩国,观察高尔夫,体会高尔夫),“当然,出国学球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上的,当时的韩国,人均GDP差不多有7000美元,出国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转眼十年过去了,当年这些在父母的资助下出国学球的孩子现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活跃在高球舞台上,其中就包括登上了世界第一的申智爱。   B 中国,慢点,稳点   韩国的首个高尔夫大学今年开始招生,新生中有40个名额留给业余或职业高尔夫球手,10个留给来自边远地区的孩子,30个留给具有大专学历的候选人,还开设了高尔夫赛事管理。对此,韩国高尔夫协会投入了330万美金。   今年,云南高尔夫学院也开始筹建,直到现在,学院的练习场都迟迟不见建成,原因就在于缺少资金。“别说330万美金,就算是330万人民币也好啊。”金学哲感慨说。   金学哲的身份是职业球员,但他一直在做着教练员的工作,用他的话来说,他参加比赛是为了给他的学生们探探路。在全身心投入高尔夫之前,他靠经商为自己攒数目足够的钱,他很清楚,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中,他不可能靠打比赛来维持生活。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职业球手,在中巡赛中排名大概在30左右,去年他打比赛拿到的奖金是8万,除掉20%的税收,收入6.4万。去年他共打了8场比赛,平均一场花费为1万元,共支出8万,再加上平时训练的花费,算下来去年他是入不敷出。”金学哲说。   确实,这就是目前大部分中国职业选手的生存写照,由于奖金太低,赞助太少,他们除了比赛外,还要依靠教球等增加收入,维持生活。   这些现象,在黄承富看来,就是典型的“太急太快”发展带来的后果。   “第一,中国的准备环境还没有做好,也就是大家对于高尔夫还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展这项运动,为什么要成为职业选手,也不了解这项运动的门槛在哪里,这种情况下就忙着开始职业化,必然就会形成现在门槛低、水平低,奖金低,收视率低的局面。”黄承富说。这就造成了不少国外二三流的运动员到了中国就成了顶尖选手,在中国赛事上,奖金全被外国选手垄断的局面。   第二,他认为现在中国总共有500个左右的球场,公众球场只有1至2个,以私人球场为主,消费人群以高收入人群为主。这样的后果就是球场不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来推广高尔夫,培训球手。而在一个成熟的体系内,每个球场至少应该承担起3—5个球手的培训责任。“现在我们有的球场虽然也有自己的球手,但是球场间的相关制度没有形成,导致这个球场的球手到了另一个球场就无法免费练习。这并不利于球手的培养。”黄承富说。   第三点,中国政府在对待高尔夫上态度模糊不定,不利于推动高尔夫。“如果政府政策不明朗,就不会有大的企业愿意赞助高尔夫,大家都不会想冒政治风险。”黄承富说。   除了重视发展初期的基础,如韩国般勇敢走出去也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金学哲分析了赛场上,中国与韩国选手除了球技,最大的不同是随便一个韩国选手都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文,能和来自欧美的选手自由交谈,而中国选手总是选择在自己的圈子里,与自己人交谈,相当封闭。   “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球员的状态与心理,他们很少走出去,也害怕走出去,同时又害怕别人走进来。”金学哲说,“这和中国球手水平整体不高有直接的联系,因为水平不好,没法出去打比赛,然后死守着国内的巡回赛,中国举办巡回赛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这些比赛来提高中国球手的水平,但是一个因为赛事奖金低,来参赛的外国选手不多,另一方面,中国选手也很排斥外国选手参赛,因为会分掉他们的奖金,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就是中国球手既走不出去,外国球手又引不进来。   C 韩国模式-走出去,引进来   看到韩国人取得的成就,开始有媒体研究韩国的成功,他们将之称为韩国的模式,还有人提出可以复制到中国。   那么,什么是韩国的模式?是朴世莉,是出国学球,还是其他?这些是可以复制的吗?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屡次出现的组织——韩国高尔夫球协会。   和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不同,韩高协没有政府背景,是一个纯民间行业组织。该组织的经费来源于会员每年所缴纳的会费以及社会捐助。   据了解,目前韩高协有成员约1万多人,主要由职业教练员、职业选手、业余运动员三部分组成,每人每年需缴纳的会费约为200美金。   作为韩国高尔夫界最为认可的协会,韩高协负责教练员及选手的职业资格认定,以促进高尔夫发展。   “其实在朴世莉出来之前,准确地说从80年代开始,韩高协就一直为推动韩国高尔夫努力。”黄承富说,“虽然没有太多好的表现,但是却为后来高尔夫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朴世莉出来后,韩高协开始鼓励人们走出国门,接触最顶尖的教练和选手。考虑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国,“他们利用协会经费,从美国请来顶尖的教练为国内教员上课,还定期组织本土教练到美国等地学习,同时利用韩国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在美国的高尔夫辅助教材基础上研制出更适合本国人更先进的辅助工具。”金学哲说。   韩高协的这些努力,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团体,而是针对整个韩国高尔夫球界,他们希望韩国能够走出世界冠军,但并不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倾注全力去培养一个世界冠军,他们明白自己更应该做的是让更多人能走进高尔夫的世界。这就是他们的“走出去,引进来”策略。   当然,走出去的策略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说聚集在中国的大批来自韩国的教练。“在三亚,你很容易看到一些拿着WPGA、FPGA等认定的韩国教练,我一开始还有点蒙,以为也是韩高协颁发的,一次跟一个持有WPGA的教练下场打了场球,发现这家伙球技差得很,18洞打了100多杆,完全是初学者的水平。后来我才发现,在韩国,除了韩高协,还有很多高尔夫的民间组织,这些所谓的WPGA就是那些高尔夫民间组织颁发的。”金学哲说。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