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在全球发展已有549年历史,经历了无数波折才有今天成熟普及的风气。中国的高尔夫运动才21个年头,应该说还处于一个襁褓期的“婴儿”。缺乏政策地限制、没有成熟地机制,使中国高球产业处于一个无序竞争状态,从而导致了这个新兴行业饱受“内战”之苦,目前国内各地盛行地“打假”等活动正是这场“战争”的起因。
是什么限制着中国高球产业的良性发展?毋庸置疑,中国的基本国情起了很大地主导作用。毕竟高尔夫是“洋运动”,国人了解较少,政府的关注较薄弱,其推崇度还有待提高。高球产业的道路更是被“洋人”“牵着鼻子走”,可以说,在国际、乃至国内市场无一家能与国外相抗衡的企业与品牌。特别是进入WTO后,众多的国际品牌涌入中国市场,使原本“僧多粥少”的市场更加紧迫。至今仍有不少业内人士悲叹:“中国高球产业真是举步为艰啊!”
中国高球产业要想突出重围,就必须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认真反思过去二十多年间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找出矛盾中的焦点(也就是要克服主要矛盾),方能知己知彼、开创新局面。为此,笔者特浅显地归纳出行业发展中呈现的八大主要矛盾,希望能得到业内朋友指教!
一、“全能优秀”与“单项冠军”的矛盾
在艺术领域里,有人提倡把活做绝,从而登峰造极,无人能及。中国高球产业在发展中则出现了不少追求“全能优秀”的企业,他们想面面俱到、舍我其谁?但最终因“贪多嚼不烂”而落得忧心忡忡。
在国外,除高尔夫球杆厂、球袋厂、球衣厂本身就属于截然不同的产业外,球具厂本身也将男、女、童类生产分得十分明细。一般球具厂不生产两种用具,绝大多数厂商精做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只从事某一种类的开发与制作,尽量把活做绝、做到“单项冠军”。而在中国,我们的企业家、老板们就想“芝麻绿豆一把抓”,有钱我要全赚尽。许多的企业球杆、球衣、球包及其各类球具一应俱全,面子上,架势够“阔”,服务周到。这类工厂一般是规模稍有扩大,资金稍有盈余,甚至不惜从多方借贷,也要急着上马配套项目,总想着反正做一也是做,做二也是做,“肥水不流外人田”,倒不如对外宣称“我什么都有”,但大都做不了多久便关门大吉。事实上,球衣、球袋、球具的开发与生产并不是同一门学问。你做球具就专心做球具,球衣还是让给更加专业工厂去做吧!球具生产本身不仅要很大地人力、财力、精力投入,如果再做上球衣,管理上是否得心应手、衔接自如还很难讲,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纵观近几年“倒”下的一些企业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全能优秀”型的厂商能生存三年已实属“奇迹”了!
二、贸易艺术与生产技术的矛盾
中国高尔夫产业老板中有许多是先从事高尔夫商业贸易而后开工厂的,也有先从事生产技术攻关而后当厂长的。一般说来,有过高尔夫销售经验的人对市场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开办起工厂来就会少走弯路,很快就能把企业搞得井井有条。记得前些日子听业内朋友说过一则消息,二年前有个业内多年从事技术工作的知名人士,本来开发水平、生产技术在业界已小有名气,年薪过百万。但自己开办工厂后亏得一塌胡涂。反思这则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做球具、搞开发毕竟是一门技术,而市场贸易和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却是一门艺术。相比之下,技术的提高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有个磨练过程,而艺术玩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俗话说:十年学成个秀才,而十年不一定学会做生意。笔者认为,高尔夫企业老板对生产技术不一定要求十分精通,略懂就行,而对商界宏观把握和企业微观操纵管理及动作则必须十分精通。要明白一条:技术可花钱买,而艺术却是无价之宝,好的艺术你也不可能买到。
三、朋友与“狼”的矛盾
前些年,有媒体将某名牌进驻某市场称为“行业的狼终于来了”,但“A99”高尔夫品牌创建者李刚健先生却亲切地称之为“朋友来啦”。这两种对比鲜明的称谓最能体现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竞争所持有的看法。
近几年,无论是香港高博会,还是德国、美国、加拿大国际高球展,内地企业老板都纷沓而至,广交外国朋友,谈合作开发,谈合资生产,走出去,请进来,吸取了不少国外的先进成果。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尔夫刚刚传入中国内地的时候,如果没有韩国、台湾的先进管理进入大陆,我们的工厂管理水平可能还会在旧的管理体制中滞留更长的时间;如果没有当初台湾物美价廉的机器进入内地,面对外国货价高、国货奇缺的状况,我们高球制品企业的规模又怎能迅速成长?如果没有英国、美国和韩国开发技术的引导,我们在手工作坊里不知要折腾多长时间。就国内来看,如果没有中高协组织行业同仁交流、参观、协作,推出民族优质产品,举办各级赛事等活动,全行业目前可能仍处于闭关自守、各自为政的状态。
四、淘金与卖水的矛盾
社会学上有这样一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