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顺利成为 2016 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一方面让坚持举国体制的中国看到了在高尔夫项目上突破的可能。
中国高尔夫球协会表示,未来几年要大力发展高尔夫运动,积极推动高尔夫球场建设,从目前的 500 家球场扩展到 2015 年的 2700 家;另一方面,平均每个高尔夫球场占地近 300 亩土地的事实,又让发改委、国土部、环境部等部委联合加强对高尔夫球场建设的审批和审查力度。
中国高尔夫,特别是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现状究竟处于什么境地?本报特地采访了中国高尔夫及高尔夫地产设计大师奖得主、被称为中国高尔夫球场设计第一人的余钢先生。
JJ:中国的高尔夫球场普遍反映亏损,但是社会各界又在拼命建球场,这是不是一种矛盾?
余钢:挣不来钱是现状,拼命建是前景;前景差太远了,现状还没有上来。中国目前有 500 个高尔夫球场,高尔夫人口约 300 万;而美国有 20000 多个球场,打球人数 3000 万;人多地少的日本也有 2500 个球场,打球人口 1600 万。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澳洲甚至欧洲的一些国家,打球人口都要占到总人口的 10 %。中国的 300 万高尔夫人口占总人口大概 0.0023 %左右,这个比例太少了。中国 500 个球场和美国 20000 多个球场相比,这个数量也太少了。按照发达国家的推论,平均 20000 人就有 1 个球场。
随着高尔夫球入奥,其对于中国的最大意义在于,中国体育采取举国体制,高球成为奥运项目后在国内的地位和生存模式必然发生重要转变,国家政策的支持,经营者对国内市场的重新审视,高球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从社会人口看也是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注重健康,追求运动、回归自然,但一方面很难找到足球场、篮球场,另外因为体力、年龄的原因,也不再适合这类激烈运动。这种情况下,运动最好的模式就是运动量既不大,又很优雅,还能结合商务,目前来讲就只有高尔夫。
JJ:一些高尔夫球场在一直亏损的状态下,开始把这块地重新开发别墅,用别墅来养高尔夫球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高尔夫球场和地产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余钢:首先是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前 10 年中国只有 10 个左右的高尔夫球场。按高尔夫的容纳人数来讲,一个球场最高峰可以容纳 200 人, 10 个球场可以容纳 2000 人。以这个供求关系,球场是能吃饱的,因为球场数量太少,打球人数是不止 2000 人的。而且,那个时候打球收费很高,所以人次和收入能够满足球场经营的需要,就不需要依赖地产。
现在,球场越来越多,但打球人数的增长速度没有建球场的增长速度快,供求关系出现变化。而且,为了球场的生存,互相之间降低价格。现在在北京打一场球只要几百块钱,最贵的市中心的球场也才 1000 块钱左右。由于竞争吃不饱,人数没有上来,打球的价格却下来了,收入自然下降了,但球场的成本还是那么多,所以就养不住了,就需要由地产来弥补。
但我认为,未来等中国打球的人数上来以后,高尔夫球场是不需要靠地产支撑的。比如深圳,所有的球场,周末打球不预约是肯定不行的,一定得本周提前预约,而且,市中心位置比较好的球场还必须要跨周预约。
观澜湖有 12 个球场,价格也不便宜,但场场爆满。其次,高尔夫球场对房地产升值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国高尔夫球场周围的房地产单价比一般楼盘高出 17 %以上,国外则更多。
JJ:高尔夫地产有何特点?
余钢:当高尔夫于 1984 年被引入中国时,以及后十年的发展都是纯粹的高尔夫球运动,跟房地产没有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及房地产的发展,高尔夫慢慢的和房地产进行了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分几个阶段,一开始中国的高尔夫地产很简单,就是在球场旁边拉一块独立的地,把房子盖起来,那个时候叫高尔夫景观房,房子在高尔夫球场以外的一块地上,地产和高尔夫是各自为政的独立开发,只是紧贴着高尔夫球场而已,所以就造成一种现象,只有小区的第一排房子能看到高尔夫球场,从第二排往后可能就看不到球场了,这种地产的价值显然要大打折扣。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