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高尔夫文化,笔者认为还是刚踏出新石器时代!
而以香港逾百年的高尔夫球历史而言,这话也许令人费解。百年前,香港已有高尔夫球场;五十一年前,香港更有当时称之为Open Golf Championship of Hong Kong ,由《南华早报》以1000镑赞助主办,港督柏立基亲临颁奖。之后,这赛事从未间断过,发展成每年一度的世界级高尔夫球公开赛,延续到今天,就是UBS Hong Kong Open(今年赛期为十一月十二至十五日)。
其实,笔者只不过是指出,一直以来,香港的高尔夫文化只局限在英国人和高等华人圈内,在普罗阶层裹足不前,直至十多年前中国尤以珠三角各地的高尔夫球场相继落成,香港人才得以「受惠」。
但始终,文化不是可以一天建成。香港人的高尔夫文化,可以说是源自皇家香港粉岭高尔夫球会的球僮生活智慧,他们称高尔夫球为「过山波」、果岭为「波盘」和踏进tee box为「上梯」等,这些形象化的广东话翻译得很传神,而那些球僮当中,一些也是香港最早一代的华人职业球员例如黎氏兄弟。
到了九十年代,香港人北上打高尔夫愈来愈多,对高尔夫文化和知识需求甚殷,可惜华文大众传媒跟不上步伐,当时高尔夫杂志式刊物全是外国英文版。及后香港和内地的中文高尔夫杂志式刊物相继出现,但是处处翻译马虎,往往弄出很多笑话。
今天,香港和中国的中文高尔夫杂志已渐趋成熟,也懂得尊重高尔夫文化;与此同时,大众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像以前全靠想象力把球僮写成「执波仔」、一杆进洞叫「一Q清袋」和under par说成÷负标准」等,用其他香港人熟悉的运动术语硬套到高尔夫球上去。
现在,甚至在电视主流新闻中,也常有高球赛果报道,虽然还偶有瑕疵,反映新闻稿撰写员对高球认识仍不够,例如去年4月4日翡翠新闻台的新闻稿中的「打出低标准杆」的「杆」也漏了,变成「打出低标准」;连拥有两条高尔夫频道的nowTV,本周二在新闻稿中把playoff译成「加时赛」,而不懂译作「加洞赛」或「延长赛」,误以为高尔夫球比赛是以时间作终结。
高球赛事评述员也会把marker误说成是ballmark,以为在果岭上用来mark自己的球叫ballmark,不知ballmark却是指高尔夫球跌落果岭上可能做成的凹痕。但可喜的是,香港的高尔夫文化真的脱离新石器时代,踏进铁银铜了!
反观在很多高尔夫文化发达的国家中,例如英美地区甚至是日本南韩等,高尔夫球术语一般市民不单止不会错用,更巧妙地融合社会日常生活里,例如职员替老板开门让他先行时,他们会说「Your Honor,Sir」,这本是用在让人先开球的礼貌语。老板骂我们写的报告,会说「I can’t read the line」(连between 或behind 的字也省了), 干脆借用「我读不到球线」来形容那报告空洞没目的。
在办公室内,当我们身陷囹圄时会说「这个场特别多hazards(障碍区,指水和沙坑)」。有时,自己做错事老板勒令「搅番掂佢」时会说「仲唔赶快repair divot」。Divot本是指击球时被球杆削起的那块草皮。Repair divot 就是修补被掘烂了地方。有礼貌的球员是会亲自检起这飞了出来的草皮,铺回原来的地方,再洒上一些细沙,好让草皮重生,回复原状。这是爱护高尔夫球场的君子行为,亦是每个高球员的责任。 
其实,在社交酒会中,每人也习惯了言不及道,但如能在交谈之间借用高球术语作暗喻,许是最佳展开话题和增进沟通之道。当然,不是每人都懂高尔夫球。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用「今天天气真好呵呵呵」、「今日个市点睇」或「你估刘华会不会被告重婚?」作开场白,而「升呢」说:「昨晚老虎第十四洞那只老鹰,看得我几乎跌落床!」,届时,香港的高尔夫文化,便可说是冲出中世纪,迈向千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