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车球车道 我们学的是精髓还是糟粕?
作者:TG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08-11-05 浏览 4

第一次因为球车道被责怪是在海阳旭宝。那是几年前的事,几位从上海赶过来的球手一下车就对我嚷嚷“赶快准备球车”,我说对不起,球场没有球车道,而且只有两辆球车供巡场使用。对方很不悦地说,“你们的球场太差了,连球车道都没有”。

第二次因为球车道受挫是在2006年4月,我第一次亲自带队去苏格兰朝圣。在与苏格兰方面的书信往来中,对方—直提醒我,所打的4座球场全部要走路。和我同行的大约30多人,我担心他们无法连续走路打完4场球,便商量可否提供部分备用球车,得到的回答是“只有生病和行动不方便的人才允许坐车”。我有点无法理解,但抵达之后,看到几百年的球场与苏格兰质朴无华的景色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时我才发现,如果每一洞都被球车道环绕着,还真有些格格不入。

可以说是现代汽车文明和迅猛的经济发展催生了球车道。上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很少有球场能够支付高昂的球僮人工费用,只好纷纷用球车替代球童,并专门铺上了球车道。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很少有球场像中国一样提供球童服务.

高尔夫进入中国的时候(1984年),球车道已经成为国外,尤其是美国球场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设施。那时美国高尔夫的水平位于世界之巅,全球都在向他们看齐,于是我们也随大流地聘请美国设计师,从美国进口高尔夫球场设备,同时引进了美国式的球车道文化。

文化总是有矛盾的,国内已经诞生了近400座建有球车道的球场。把球打上球车道,多滚了几十码,很高兴;但也有人把球打上球车道,然后弹进水障碍和树丛,很生气。

在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球场设计大师和摄影师们看来,这些球车道破坏了球场的整体美感,非常煞风景。但草皮养护人员却非常喜欢它们,因为剪草机在上面走起来很方便,工作量也因此被大大降低。

球场管理者很快乐,因为打球速度越来越快,收入也越来越多。但部分旨在锻炼身体,享受大自然的球手却有点不开心,因为他们必须坐在飞速前进的球车上快速思考下一杆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动作。

除此之外,有人因为球车的保护而免于被球击中,但也有站在球车后面的球僮失足掉下来,被人们急冲冲地送往医院。(今年更有球童从球车上摔下摔死的事故发生.)

文化也总会不断衍生,在中国高尔夫飞速膨胀的20年间,几乎每一座新建球会都要在建设初期四处探访周边口碑较好的同行,他们效仿、照搬着前辈们的经验,然后再进行适当创新,导致各式各样材质不同的球车道被一一发明出来。

人们最先给球车道铺上水泥,水泥易裂,后来有球场使用了沥青,但球手们说它们就像高速公路一样不自然。为了自然,有球场花大力气手工铺设了地砖,但又有人说它们不够高贵。为了高贵,有球场拼了,他们花更大力气搬来成本很高的花岗岩。看着花岗岩被一块块铺好,管理者和会员都很自豪,因为他们的球场连球车道都比别家漂亮。不过没过多久就有人发现,这些很难磨平的花岗岩比球场果岭的起伏还大,每当球车走上去都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从日出到日落,那首“球车道交响曲”一直反复播映,令无数人听得心烦。

为了同时解决所有问题,有人被派到日本考察,归来时引进了邻国老球场的“宝贵”经验——塑胶。造价不菲的塑胶跑道被人们不问因果地嫁接到高尔夫这项运动当中,没想到又是一个苦果:每逢夏季高温,这些橡胶材料都会在阳光暴晒下散发难闻的塑料味,闻起来的感觉好像是把拖鞋放进了微波炉,然后开成“大火”。

日本人之昕以使用它们,是因为当年软鞋钉还没有普及推广,穿着硬鞋钉,只有这种“塑胶跑道”踩起来不咯脚。但我们没有搞清楚的是,当我们重金引进这项“新”技术时,硬鞋钉已经销声匿迹了很多年……

作者介绍:

黄沧江:1987年投身高尔夫,1994年来到大陆,先后担任工程总监、草坪总监、球场总经理、高尔夫学院总经理等工作,现为浦东汤臣高尔夫常务副总经理。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