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高尔夫24年磨砺,为何还打动不了中国的心?
在现有运营的球场当中,不乏有尼克劳斯等一流设计的手笔,以高尔夫为核心的五星级酒店、高端度假等已习以为常,有人作过评论,中国高尔夫的硬件水平与发达国家已相当接近。从海边到森林,从湖滨到山地,形态多样的球场比比皆是。然而在运营当中,事实是大多举步维艰。为何?中国财富阶层的崛起,为何却没有给高尔夫带去更多的市场?
智赢盛世观点:
1.徒有贵族形象,并无贵族之实,阻碍了财富阶层对高尔夫的向往
高尔夫进入中国,一开始就披上了“贵族”外衣,还因此备受政府限制以及社会舆论的打压。除此之外,高尔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贵族,或者说财富阶层的向往与购买。中国并不缺乏财富阶层,更不缺乏财富阶层的购买能力。2007年,资产5000万以上的富人数量在80万人以上,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8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
在中国,富人奢侈品的消费呈现出“虚荣大于品味”、“炫耀性消费”以及“跟风效应”的特征。地位象征和身份认同是奢侈品消费最强烈的两大动机。但是,高尔夫却一直以运动卖运动,强调运动属性,强调球场设计,更是在市场人群不足的情况下,自降身价,接待散客,疾呼平民化,根本没有提供给财富人群有关地位象征和身份认同的价值。即使在美国这么发达的高尔夫城市,还有象征地位的纯私人球会与公众球会的差别。更何况在中国这样一个财富人群刚刚兴起,还喜欢外在彰显财富的独特市场呢。
2.疾呼运动平民,却缺乏平民的市场与环境基础
降低高尔夫的高门槛,走向平民化,回归运动本质,一直都是业内人所呼吁的。动辄拿美国现在的高尔夫平民化为例,去指引中国现在的高尔夫方向。在美国,从富人运动到平民运动也是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的,以婴儿潮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前提。我们不否认这可能是高尔夫未来的方向,但至少平民化并不适合中国现有的国情。缺乏政策的支持、高昂的土地成本、经营赋税,缺乏足够消费力的中产阶级群体(这点从中国扩大内需的多年努力就能看出,中国大部分人的需求还没有过渡到享受与追求生活的境界),企业本身的盈利目的以及地产配套功能,都决定了价格的高昂以及无法对大众进行普及。
富人阶层的缺失和大众化市场的各种制约,导致了中国高尔夫还在亏损中艰难前行。
四问:半封闭球会的尴尬生存还能维系多久?
在中国,高尔夫还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就是半封闭球会——既卖会籍又接待散客。这在国外是没有的现象。在中国,却衍生出一种中间状况的球会经营模式——半封闭。会籍销售困难导致了敞开大门,接待散客又损害了会员权益,进一步恶化会籍销售。这种独有的模式在中国还能维系多久?
智赢盛世观点:
球场的两极化生存是中国高尔夫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美国为例,50年代,美国私人球会占62%、日收费球场占23%、市政球场占15%;2005年,美国私人球会占27%、日收费球会占58%、市政球场占15%。私人球会全部为封闭式球会,只接待会员和嘉宾。其他的全部为公众球场,全部接待散客。
中国半封闭球会的产生是因为在缺乏足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投入巨资建造球场,想通过会籍快速回收投资,盲目发行会籍,却发现市场上并不买单。有限的会员并不能支撑球场的日常运营,所以就改为敞开大门接待散客,继而会籍更无人购买。迫于对原有会员权益的保护,又不能大幅降低打球费用,公开做成公众球场,在夹缝中尴尬地生存。一方面是卖不动的会籍,另一方面是并没有多少增长的经营收入。
随着行业竞争以及规范性的发展,半封闭球会必然走向两级,要不走向高端的私人球会,完全封闭,要不走向公众球场,完全开放。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这种独有模式反应的是球场投资者的盲目投资,缺乏理性的分析与定位,导致了后续经营的夹缝生存。这也给后续的投资商以启迪。投资前先分析市场,如果定位高端的私人球会,就去研究私人球会的消费群体有什么需求,需要投入多少配套设施满足需求,如何设计会籍产品,如何寻找到私人球会的高价溢价空间,如何构建私人球会的市场吸引力。如果定位公众球场,则想明白每年有多少打球人次,区位是否有足够的人群,如何吸引这群人,以及如何降低投资成本与运营成本,保障收支平衡。
(声明:作者——智赢盛世咨询顾问机构黄焱、余光泉。任何转贴或转载者,须连同此声明全文转贴或转载,注明文章作者。任何引用文章内容者,需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