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尔夫从1993年开始实行职业化,已经有十几年了。现役球员中早期大部分从事过球童工作,随着高尔夫的发展及球场激增,驻场教练成为职业球员来源的主力军。目前,高尔夫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大众对于高尔夫的认识还停留在20多年前的阶段。作为一个体育项目,也是非奥运项目,受重视程度不高,扶持力度自然也不大。
生存的压力
职业球员就是自负盈亏的“个体户”,参加比赛的交通、食宿、报名费、果岭费、球童小费等都要自己负担。笔者进行了粗略统计,打一场国内比赛,一周的花费大约3000-6000元不等,国内欧、亚巡赛,晋级大约8000,淘汰也要五六千。最近的香港至少也要一万元。并不是所有的比赛都能晋级,即使晋了级,排名中游之后的选手也没有盈余。庞大的费用是巨大的压力。曾参加过2006年多哈亚运会的樊志鹏无奈地说:“我老是在比赛过程中突然冒个念头,这次能拿多少奖金。当你什么都不在乎的时候,发挥得会更充分”。
微薄的奖金要养家糊口,支付参赛费用几乎不可能,随着打球人口的增多,球员教球就成为扩大经济来源的首选。不同地区每课时价格不同,但普遍都不高,每课时300-400元不等。时间和人数也没有固定。欧米茄中巡赛南京站之前是五一长假,很多球员连续教了7天球,导致比赛时找不到状态。第一代职业球员谭国华说:“现在有比赛这个平台,很多年轻人想去打,张连伟梁文冲也是榜样。教球赚的钱为了比赛,不能说因为教球影响了比赛”。球员圈子里,一边做练一边打球很常见,有影响只能克服,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连续3年参加中巡赛的施宁杰说:“我们作为球手,就是打比赛,没钱也要借钱打比赛。赛事是事业,不能放弃”。作为过来人的梁文冲捐献奖金,为了帮助更多有实力没经济的年轻选手,这些只是杯水车薪。
球场的态度
不同球场对自己球员打比赛的支持力度不一样,没统一的标准,“所属”二字大有水份,很多球员并没有和球场正式签约,对方只是提供练球的地点,没有任何物质或资金的帮助。支持与否要看球场看待职业球员的态度,是单纯的驻场教练?还是球场的活广告?球场既不支持打比赛又有很多限制,球员会更辛苦。如果是驻场教练打比赛,会影响正常工作,球场和练习场是盈利单位,所有的决定也是在商言商。对于教球的问题,球员们的态度很明确“我可以教球,但是教球的具体事宜由我自己支配”。
对自己的球员大力支持的球场非常少,吴康春所属球会珠海翠湖,刘安达所属球会山东海阳旭宝,支持力度很大。刘安达说:“旭宝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比赛费用几乎全额报销,我成家以后,近两年力度更大。我在海阳旭宝7年,从业余到职业,公司一直很支持我。刚开始比赛不多,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都是老总私人赞助。宋董说,现在还有机会让我好好打。以后打不动了,会安排我做教练,没有后顾之忧”。中巡赛南京站,吴康春折桂刘安达冲到第三,他们的例子充分说明球场态度的重要性。一些球场虽然不提供经费,但不会干涉自己的职业球员或职业教练参赛,不会有太多限制。类似珠海翠湖和海阳旭宝的球场,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球员希望球会在参赛费用、教球的自由度上提供便利,让他们外出比赛没有后顾之忧。
缺乏赞助商
参赛费用的捉襟见肘的原因之一是缺少赞助商。有商业价值的球员才入得了赞助商的法眼,球员们也知道:“找赞助商首先要自己有成绩,他们觉得才有商业价值”。有的球员说:“有了赞助是不一样,但是有几个球员有赞助呢?赞助只是球具、一点费用,而且只是一两场,品牌签约很少,张连伟、梁文冲他们还行”。曾主动与两三家厂商联系过赞助的球员说:“如果没有人际关系,厂家的要求很苛刻,这样很浪费自己的时间,很分心,还不如教球赚钱”。袁浩说:“现在除了要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外,就是缺少赞助商。前两年都靠教球的钱,现在很少教球,赞助还是没有。我希望国内球员都能找到赞助商”。如果更多的名牌赞助商加入国内比赛,提高总奖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球员们费用的不足。
比赛场次过少
2007年有10场国内比赛,欧米茄中巡赛8场、美的精英赛和“世界风”配对赛,场次虽然有所增加,但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一年20场比较合适。国内一系列比赛给球员们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国际大赛竞战斗力不强,还是经验不够,比赛不够密集所致。感觉来了赛程也要结束了,冬天没比赛,第二年又要重新找感觉。比赛频繁,以平常心对待每一场,就像日常工作,大家形成一种习惯,成绩就漂亮了。老将谭国华有自己的看法:“欧巡赛球员是长期在比赛环境中生存的,熟悉这个环境,而中国选手打球为了生存,利用这个平台学习经验,立足点不一样,当然晋不了级。”
球员自身的重要性
欧米茄中国巡回赛8场、美的精英赛和“世界风”配对赛,国内比赛一共有10场,加上欧、亚巡赛,2007年有15场左右。一年十几场职业比赛,起点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