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在中国的24年,可谓是在众多角色定位中的转化历程,招商说、贵族说、运动说、平民说……转变的仅仅是说法,而没有给业绩提升带来实质的改变(数据显示:全国正在运营的高尔夫球场,除地产项目外,亏损超过60%),转变的仅仅是外在强加的理念,而从业者并没有建立清晰的中国高尔夫运作思路。等待市场的转好,等待业绩的转好,好像成为了行业的“通病”。
2008年的寒冬,给众多的高尔夫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与困局,长期沉淀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为此,作为长期专注于高尔夫业绩提升的智赢盛世引出问题,旨在抛砖引玉,如鲁迅所说“指出病因,引发疗效”,足已。
一问:投资高尔夫,你准备好了吗?
国家的政策限制并没有阻碍投资商投资高尔夫的热情,但狂热的热情背后却是60%以上的亏损球场,以地产养球场成为了行业惯例。在地产寒冬以及暴利终结的未来,这种模式是否还具备可复制性?上亿投资的项目是否仅限于承担配套功能?球场能否盈利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智赢盛世观点:
如果一定要去定义高尔夫行业的成功关键要素,我们会说“定位、定位还是定位”。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动辄投资上亿的项目,竟然前期没有任何市场的调研与项目战略规划。在缺乏市场基础以及项目未来定位之下的盲目建设与投资,带来的是投资的浪费与无效。这样的案例我们经历了无数。如深圳一家球场,在投资之初,没有明确的项目定位,投巨资修建了超豪华会所及地产别墅。在运营期,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盲目效仿,又走向了类公众球场的定位。低端定位下必然导致了会所空置与别墅滞销。
对于硬件投入巨大的行业而言,这种缺乏足够市场研究的拍脑子决策将会带来巨大的沉没成本。而随着球场竞争的加剧和高尔夫人群市场的有限,这种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将会放大无数倍。
不是球场本身无法盈利,而是在项目之初投资者就没有想好盈利的方向与市场到底在哪?这群消费者到底需要怎样的球场?我们的球场到底能够提供什么?能够满足哪一群人的需求?吸引哪一群人的光顾?以定位为基础去规划所有项目,包括球场本身的设计规划(适合哪群人,这群人需要怎样的球场)、球场建造规划、会所规划、酒店规划以及地产规划等;以定位去规划我们后续所有的策略,包括会籍产品策略、销售策略、推广策略以及会员服务策略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投资上的失误,保证所有项目指向一个市场,共同为打动消费者服务。
就像潘石屹所说“建筑要对未来负责”,我们也向借用一下“球场要为社会负责”,我们不希望见到投入巨资所建的球场或设施没有发挥任何的效用,不是推倒就是空置,这不仅是对投资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投资高尔夫,必须定位与战略规划先行!
二问:高尔夫地产是否发挥了高尔夫应有的增值空间?
虽然国家对高尔夫以及高尔夫别墅有着诸多限制,然而借用整理生态环境,建设休闲体育公园等名义进行圈地开发势头有增无减,在建球场数量超过1000个。放眼所开发的高尔夫球场,基本上是奔着房地产去了,有超过67%的球场都配有房地产。高尔夫成为了众多投资商眼中的高端地产的终极归属。
数据分析显示:国内高尔夫球场配套地产物业比周边同等物业价格上扬17%,而在国外地产的价格上扬高达30%。17%与30%,数据差异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在中国,高尔夫是否发挥了提升地产价值的全部功能?
智赢盛世观点:
1.球场本身的品牌价值是衡量地产价值的关键
在美国,私人高尔夫俱乐部的地产价格是非私人(公众)高尔夫俱乐部地产价格的2-5倍。公众高尔夫地产与普通地产相比,几乎没有多大的溢价空间与能力。在私人高尔夫俱乐部中的地产,知名度高的球场地产价格又比不知名的项目贵出一倍甚至更多。
高尔夫能否为项目增值,关键在于高尔夫本身的品牌价值与消费者认知价值的高低。只有当高尔夫球场本身是为所有人所敬仰和崇拜时,消费者才会为了去那里享受服务、购买地产掏更多的钱,因为这里代表的不仅是别人眼中的尊贵,更是自我的终极追求。设想,龙岗公众与观澜湖,哪一个能带来更多的项目边际效应与地产价值呢?
丽江古城高尔夫度假村对外推广上统一以球会作为宣传推广重点,打造高知名度球会品牌,吸引其他区域的人过来打球,从而销售地产。在农村之边,荒山之上创造了经典豪宅项目(每平米已高达3万,比周边地产贵10倍以上),直接拉升地块10倍以上的增值。
观澜湖在深圳郊区,以世界第一大球场品牌形象以及对富有人群的吸引力直接打造了深圳又一豪宅版块,重新定义了深圳豪宅格局。
大部分高尔夫地产的开发商还仅仅是以地产品牌推广为导向,以高尔夫为硬件配套去做传播,忽略了高尔夫本身的品牌价值的塑造,虽然也卖掉了地产,但是却无形中损失了地产可以有的更高的溢价提升空间。在高尔夫地产中,高尔夫不仅是配套和负担,高尔夫是真正能建立高端地产属性的元素,关键看地产商对高尔夫球场本身的重视程度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