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接待苏格兰姐妹球场卡诺斯蒂的团员来访,他们来自高尔夫发源地,而且举办过6次英国公开赛,我的心不免有些怦怦然。没想到他们一踏进会所就开始连声称赞:“真大”,“真豪华”云云。看他们吃惊的表情,我认定这不是客套话。我们的会所在国内还不算最最豪华的,但他们一直对我说这是最好的会所,得到承办过6次英国公开赛的朋友们的赞美,我很自豪。
    国外球场大多以最有特色的一个球洞作为球会宣传的主体,但在中国版的会员招收简章上,我们能够经常见到针对俱乐部会所的大篇幅文字介绍。有国内媒体把会所设施列入球场评选的标准,也有很多人觉得高尔夫这洋玩意在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不一定要照章全收,至少在会所上应该建立我们自己的特色。
    从抵达到离开,球友还是在球场里花的时间最长。如果从消费时间和收入计算,球场会所使用时间所占的比例不到20%。资金有效投入也应该是相同的比例,但是很多球会的会所花费几乎要占到了整个球场投资的一半。我曾经受一位美国朋友的邀请去一座全美排名前100的球场打球。那位朋友把车开到球会停车场就拿出球鞋,在一旁换好。我很纳闷,这个球会会所的外观和球场知名度太不相称,会所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柜台和专卖店,外加几十个更衣柜和六个浴室,餐厅也简单朴实,倒是那些挂在墙上的老相片看起来很温馨。18洞下来,我没有看见卖店,但不时会有一位妙龄女郎开着一辆小餐车来回兜售小吃和饮料,我们都很喜欢那位金发碧眼的球车女郎。
    开始参与球会经营后我才了解到,总有人从卖店里蹦出来抢在别人的前面。发组不顺,出发站管理员很苦恼,巡场也得不时去卖店解决到底谁才应该先开球的小争执。球会原本费大力气修建的小卖店,成为球场发组不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朋友告诉我,在美国,打球人次很多的球会一般不在球场里设置卖店,这一方面因为如果有球手打到一半进卖店休息,会堵到后组球员,而且卖店都是建在距离会所很远的第4或第5洞,光铺设水电管道就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投资回报率非常低。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高尔夫球场的建造和维护成本高出很多。除了土地成本和各种税收,大多数国内球场在筹建初期就已经决定要走高档路线。富丽堂皇的会所、从国外进口来的水晶吊灯、高档的更衣室、一年难得有人光顾的贵宾室和雪茄室——这些都是很多球会引以为荣的基础没施。不过一位球手在球场里度过的那5、6个小时当中,真正用到这些设备的时间可能只有不到1个小时。设施需要维护,服务人员需要工资,业主不可能自掏腰包,因此这些费用都被硬性加在了那些并不知晓这1小时有多值钱的消费者的头上。 
    我很喜欢的一家球会,球场设计和养护都是一流的。有几位台湾朋友每年固定要到国内打两三次球,要我帮他们安排几座好球场。对于我的推荐,其他球场他们都很喜欢,唯独对这家没有正式会所的球场不太满意,理由是更衣室太简单,不气派,因此特别交待我以后不要把这家球会列在行程里,我无言以对。
    很多球场计划走高档路线,准备承办国际级比赛,因此在建造期把基础没施规划得非常齐全。但他们在开始营业后发现,花大笔银子修建的宴会厅和贵宾室除了难得一次的大赛会热闹一下,平时都冷冷清清。客人的消费还不够付电费,索性把它们关了。但在办大赛时,主办单位为了方便贵宾观看精彩比赛,一般会在第18洞果岭后方搭建一个临时看台,使装修豪华的宴会厅还是无法发挥原有功效。
    大多数人对会所的要求无非是签个到,买个单,吃点东西,冼个澡。虽然国内球场的会所都让人觉得很享受,但我想金碧辉煌的大堂并不能减少你对堵车严重、果岭速度太慢的抱怨,倒是贴心的服务人员给予一个真诚的微笑和问候,会让你觉得非常贴心。
    作者黄沧江:1987年投身高尔夫,1994年来到大陆,先后担任工程总监、草坪总监、球场总经理、高尔夫学院总经理等工作,现为浦东汤臣高尔夫常务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