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喜欢被称为杆弟而不是球童
作者:bjgolfer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4-07-16 浏览 5
我进入高尔夫球圈时间不长,从2012年7月底的中锦赛青岛金山站开始,满打满算还不到两年,经验和阅历都谈不上丰富,对于某些事情,只是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对于英文“caddie”,中文翻译为“球童(球僮)”一词,如果我不从事高尔夫行业,那我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足球场或者篮球场上为球员递水的那些小朋友,英语里有特定的词汇叫:water boy。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因为体育运动普及,所以在各类的比赛中全家齐上阵的情况众多,由球队表现最好球员的弟弟妹妹为整队服务,即显示出球队核心力量的领导力,又为竞争激励的比赛增添了一抹浓浓的亲情,显得怡然自得。高尔夫球场中,亲朋友好客串球僮的事情屡见不鲜。前不久,中国女子业余顶级球员石昱婷在日本打一场日巡赛时,聘用的就是自己的妹妹,成为赛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不过,个人总感觉这个“球僮”一词应用到中国高尔夫行业中,缺少些职业感觉,更多的是一种长辈对于晚辈的称呼。如果不是硬性规定,大多数的高尔夫球场中球僮的作用处于有无两可的处境。存在的价值,大部分球友依赖于球僮为其开球车、递球杆、修打痕、果岭线参考;不存在的价值,在大部分球友眼中,球僮的利用价值无外乎以上几项,除此之外,似乎无其它帮助。而遇到当地规则球僮提出友善建议时,打球人不懂装懂土豪情怀就会显露无疑,更有甚者,因一杆的得失或者与同在球场打球人发生争执之时,立马展现出平日在社会上浮躁骄慢之气。轻者,破口大骂;重者,拳脚相加。前两天,北京清河湾高尔夫俱乐部对一位球友的不良行径进行处罚,对其作出不得进入俱乐部的决定,即是一例。 世界第一球僮Steve Williams,从6岁时便开始做球僮,先后服务过Greg Norman、Raymond Floyd、Tiger Woods和Adam Scott,兢兢业业。据说当年Woods的教练想聘请Williams,先征询Floyd的同意后才客客气气地找到Williams为其吹嘘一番Woods,最终Williams才同意当球僮,并协助Woods拿下其职业生涯中14座大满贯之中的13座奖杯。而当Woods在2011年没有任何理由并且不事先告知就辞退Williams时,这位世界第一球童更是对Woods颇有微辞。不过,二人一笑抿恩仇。后面的故事大家相比都知道。 男子欧巡赛中的第一球僮叫Brian Martin,外号“Bo”。说其是第一,有多个原因。一,他是我见过唯一能让大部分欧巡赛职业球员见面都要主动低头哈腰打招呼的球僮;二,Bo在老家爱尔兰都柏林有自己的餐厅产业,做球僮只是业余爱好。心情好就干,答应好的事情就干,履行诺言;三,此人仪表不凡,说话条理清晰,跟欧巡赛的大部分赞助商和官员都是好朋友,信誉度极高。我有幸与其共事,每封邮件往来都对其独一无二的逻辑思维和讨论内容所折服。问其成功的原因,Bo毫不掩饰的说:“失败的次数太多了,只是有些经验而已。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情,享受每一天,无论干什么。” 男子职业球员黄文程在去年转职业前做其亲哥黄文义的球僮有一段时间,也是走南闯北。在参赛之余,自己也抽空练习,球技日趋长进,在业界也是有一定的口碑,为人仗义。我对于黄文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2年同义亚洲泰国公开赛时听其在比赛的前两轮为我现场解说比赛的一些细节。第一天大概走完六、七洞后,黄文程说:“我估计这个球场这次冠军夺冠的杆数在-23、-24左右;泰国选手或者欧洲的选手希望最大。”最终,来自英国的帅哥Chris Wood一站成名,获得冠军,成绩恰好为-24杆。“你怎么猜测的?”我问道。“你天天把时间花在球场上,你也能预测到。”黄文程跟我说道。后来,黄文程打过一场山东南山的比赛,我给他背的包。背的过程中,我对球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起伏过程有了最直接的认识。很多球员一生碌碌无为,少数球员总是能够在大赛中释放光芒。我觉得,拼的不是实力,而是心态,甚至是一种综合素质。当Adam Scott遇到Williams后,后者帮其解决了心理上的瓶颈,“千年老二”的帽子,一去不返。 回到中国高尔夫球僮一事。个人感觉,中国的球僮们既然选择做球僮这个行业,那么就要在其位、尽其职,每天都要尽心尽力干好服务工作。同时,也要抓住一切机会,去提升原本薄弱的理论方面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尤为重要。然而,真正要劝慰的,却是那些平时喝一瓶酒就能顶的上普通球僮一周工资的球友们,高尔夫球场不是你们家里的酒吧,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喝酒在自家里撒酒疯没人管你,出来祸害人那就要受到惩罚了。 我很喜欢台湾地区对于“caddie”一词的翻译:“杆弟”,意思就是他们是高尔夫球场上的掌舵人,或者可以理解为开车时的副驾。先互相尊重,再求共同合作。 作者: Football裴子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