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1984年新中国成立第一家高尔夫球会(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算起,高尔夫进入中国已有25个年头。如果从一个行业的成长历程来看,中国的高尔夫发展正值青春。
正如很多成长中的青少年一样,中国高尔夫的青春期典型特征:朝气蓬勃、好学爱试、活力四射、可圈可塑,同时又流露出明显的青涩、稚嫩、敏感、脆弱、不稳定,莽莽撞撞一路前行。
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与高尔夫有关的各色人群,无论管理者、经营者、球员、裁判或者教练,都是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他们共同决定并推动着中国的高尔夫行业将以何种姿态,何种规模,朝哪个方向发展推进。
而我们想要给予更多关注的,则恰恰是这个生态链条上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球僮。据有效数据统计,我国目前建成的高尔夫球场有290余家,在建的有200余家,截至明年,按18洞150名球僮计算,中国的球僮数量将达到5—8万人。
在不少人看来,球僮,与星级酒店的门童无异——他们大多出身贫苦身份卑微,他们靠天看脸吃饭,他们虽然混迹于富人贵胄之间,但绝大多数时候在点头陪笑,哈腰捡球……事实上,25年的变迁发展,历经新老中几代球僮的更替,如今的球僮,不论是专业知识、服务水平,还是学识眼界、个人素养,早已不可当日而语——“工作环境好”、“待遇不低”、“摆脱了坐班的束缚、无拘无束”、“每天可以和很多不同的客人打交道,认识很多新朋友”……球僮成了他们人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与必经阶段,从而成为他们快乐工作的动力源泉。
尽管在欧美不少国家由,球手下场几乎不带球僮,但中国球客却有相当“严重”的 “球僮依赖性”。他们习惯于有人帮忙开车、拿包、一路探讨球场攻略、选杆、看线、报码数。除了球手外,球僮对于球场更加不可或缺,迎接客人、陪客人打球、维护球场秩序、维护草坪完整、为高尔夫球场甚至整个高尔夫行业注入无限生命活力。
  球僮身世传
——“背包客”的前世今生
早在15世纪初,当高尔夫被作为一种“击石入窝”的休闲小游戏起源自苏格兰牧羊人之间时,很显然是没有球僮这样一种角色的。后来,当球僮作为高尔夫球场上的服务人员甚至技术帮手,从出现到普而广之直至不可替代,可以说是高尔夫这项运动本身不断发展、改善、推广的自然结果。不仅球僮的发展与高尔夫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很大程度上说,球僮更从侧面折射出这项运动的发展。
在中国,高尔夫球僮是与高尔夫球场以及整个高尔夫行业同时诞生的。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有高尔夫的地方就一定有球僮。
球僮的起源传说
根据圣安德鲁斯的记载,“球僮”一词背后有着非常有趣的一段故事:16世纪末苏格兰的玛丽女王非常热衷于高尔夫,经常往返于苏格兰和法国两地的她,常与当地皇室一起打球,而在法国的皇室里,贵族们喜欢让军队里的军校生“Cadet”来为他们背球包,所以当玛丽女王1561年返回苏格兰的时候,就把这个词一起带回了故乡。也有人说,球僮这个词最早从法语的‘le cadet’演化而来,这个词的意思是“男孩”或者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大约在1610年的时候,这个词开始流传到英国,之后就被简化成了球僮(Caddie),也译杆弟。
而Caddie这个词正式以书面形式记载的却是一个平常百姓,住在爱丁堡附近的安德鲁•迪克森(Andrew Dixon,1655-1729),是一个做高尔夫球的工匠,曾经为玛丽女王的孙子约克公爵当过球僮。有确切纪录的是1681年,他曾经在林克斯(Leith)球场的一场小比赛里给约克公爵背过球包,流传下来有关他的纪录里,第一次出现了“球僮”一词。之后才开始在爱丁堡和苏格兰其他大城市里流传了起来。
虽然之后“caddie”这个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在当时却并不仅仅指球僮。当时苏格兰的城镇里,包括门童和信差在内的男孩子,都可以被这样称呼。根据牛津词典的记载:从1730年这个词就已经被用做球僮出现过,但直到1857年,“Caddie”才被当作完全意义的为高尔夫球手背球包的人。
从“前面球僮”到真正球僮
18世纪的球僮往往是从贵族们的佣人中挑选出来的,最早的用意也只是帮他们背球杆和找球。而当时一些富有的贵族除了球僮之外还拥有“前面球僮”。望文生义,“前面球僮”就是“站在前面的球僮”,指的是那些在选手开球之前就已经站到远处看球究竟落在哪里的球僮,而当时“前面球僮”的流行据说最早是因为野外打球常常遇到羊群和野兔的干扰,很难找到打出去的球而开始的。据说现在打球时,人们提醒前方的人小心看球用“前面(Fore)”,这个词也是从“前面球僮”简化而来。
因为那个时代皮质手工球非常昂贵,加上选手之间赌博非常流行,使球僮对球手的作用举足轻重,一些狡猾的“前面球僮”甚至可以凭借在赌博中帮助球手作弊来获得不少“贿赂”,而这样的名球僮往往拥有特别的外号,也凭借他们的狡诈受到球手的青睐。
然而随着高尔夫的发展,球僮也开始从球手身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