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尔夫球童的那些事
作者:maky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2-02-16 浏览 5

想当初第一次下场打球,同伴让我在出发台等“杆弟(球童)”,我没明白过来,以为是印度的名人“甘地”。    “杆弟(球童)”听说源于中国台湾,更通俗易懂的称呼是“球童”。对于职业球手来说,杆弟(球童)不单只是背球杆,而且会提供助言,既是“马仔”,更是“参谋”,不可或缺。在国内打球,杆弟(球童)无处不在,给你提供必要的服务,你会很享受。   西方发达国家的球场通常没有杆弟(球童)提供给访客享用,人工费用高昂,可以理解。杆弟(球童)普遍出现在亚洲国家。首推日本。 日本的特点是杆弟(球童)不是“弟”,应该是“杆妈”或是“杆姨”,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之间,服务周到,电动的特制运载球杆的推车很地道;韩国的杆弟(球童)少见男性,而且喜浓妆重彩,厚厚的脂粉像日本的艺妓,打死你也分辨不出彼此;新加坡少见杆弟(球童),第一次在那里打球,非常狼狈;大马也不是每个球场都有,即使有,那就是地道的杆“弟”,决不见女性。   国内杆弟(球童)应该说沿袭了台湾、香港的路数,男女都有。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球场雇佣杆弟(球童)确实是件双赢的美事。一般球场只付给杆弟(球童)微不足道的基本工资或提成,她(他)们的主要收入是小费。 通常50元人民币,也有给百元的,遇到球手打了一杆进洞,拿个三五百也是常事。听说韩国客最吝啬,30元人民币的小费会让他们很心疼。   杆弟(球童)和客人的关系非常微妙,各地差异不小。“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的岁月逝去不久,我们好像非常自然地就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好在开放初期的球场都建在深圳、海南等沿海地区,南方人重经济基础、轻意识形态。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个行业有利可图,优选村里最漂亮、最灵气的姑娘、小伙儿担当杆弟(球童)。北京最早的两个球场都是日本人建的,特别是顺义的北京高尔夫俱乐部,建在具有抗日历史的土地上,球场还没有建成,就出现过当地民工软禁日本工程师的事件。所以,北京这两个球场的杆弟(球童)大多是“大嫂”级的,对付日本人,得挑有经验的。   说起“大嫂”级杆弟(球童),我的一个球友在距离果岭百十码的地方有些犹豫,赌注不小,最后一个洞,上果岭这杆得慎重。他问杆弟(球童):“还有多远?”大嫂”级杆弟(球童)可能也着急回家给孩子喂奶,随口答道:“不远了!”球友一听,有点急,他想确定具体的码数,厉声道:“我问你还有多远?”大嫂才不吃那一套,不耐烦地回敬道:“告诉你不远了,就是不远啦!”   杆弟(球童)的培训非常重要。海南台达球场的杆弟(球童)水平高、服务好,主要得益于当年台湾人李万德的专业培训。从那些杆弟(球童)中走出了胡香珍、黄丽云两位女子职业球手,连杆弟(球童)部的经理现如今也成了一家球场的总经理,这不能不说是李万德的功劳。而后来新建的球场很多疏于培训管理,只是让杆弟(球童)在球场上跟客人相互磨合。最可怜的是杆弟(球童)。   北京的鸿华、CBD球场从硬件设施上近乎完美,杆弟(球童)也是一水儿地从南方招来的中专生,可就是没有专业培训,加上北京的客人脾气大,辱骂杆弟(球童)的事时有发生,其实这是可以完全避免的。广州、深圳有些球场的杆弟(球童)实行AB制,优秀杆弟(球童)价高服务好,愿意多花钱就有好的服务,否则你也别有怨言。   国内大多数球场的杆弟(球童)虽然业务水平高低不同,但基本上任劳任怨,到底一个月能拿几千元的工作岗位不多。客人和杆弟(球童)既是雇佣关系,也是合作关系,处理好,客人轻松愉快地打场好球;处理不好,两败俱伤。我的一位贤弟,做证券的,平日脾气就差,赶上这两年熊市,上场就是骂骂咧咧;那天赶上个东北小伙,不甘受辱,在贤弟骂他拿错杆时,愤起反击:“你再骂人,老子削了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有俩糟钱儿嘛?!”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