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绝:向客人要烟抽的老淡水高尔夫球童
作者:maky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1-04-08
浏览 2 次

大陆高尔夫业内人士初次台湾行中,台湾老淡水高尔夫球场的球童,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在这批球童身上见识了很多第一:
头一次见到全是清一色的男球童,大多不苟言笑;
头一次见到球童下场服务客人时叼着香烟,而且主动向客人索要香烟;
头一次看到球童不随客人走上发球台,而是把1号木塞到客人手中,他们自顾自走到前面树荫下休息等候,害得头一次来场的我们,很多洞不知往哪个方向,只能盲打;
头一次听到球童公开抱怨客人,我们一行一位团员临时有事未到,服务他的球童向其他球员公开抱怨“心情不好”,因为未来的那位客人让他少赚了了一份工资;
头一次听说球童拿同组客人成绩做赌注,互相设局(未证实),所以在有些洞客人打球挑杆时球童直接强制包办。
后来访问了台湾其它球场的人,才发觉台湾球场管理水平很高,球童服务都相当主动、热情、专业,老淡水的球童绝对是个例外,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台湾一绝”,我后来与学院的余世维老师聊起这事,他也深有感慨。
究其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大家都承认,也许老淡水的独特历史和体制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
老淡水是“社团法人”(有点我们常说的非盈利机构的意思),政府以土地出资成为单一大股东,加上众多的会员股东,共同组成股东群,选出理事会,任期三年,再聘经理层,负责日常管理。看似正常的治理结构,但实施起来有些变样。
首先,所谓社团法人,按规定不得赢利,即所有的股东包括会员股东也不得分红,政府股东更不关心股利,球场最终的盈余与股东直接关系不大,所以造成所有的股东对球场的最终财务状况缺少实质关注,球场的运营目标主要是维持日常运转,目标非常容易达到,经营动力自然打折扣,其次,理事会都是会员推举兼任的,三年任期也较短,决定了理事会这个层面也不可能都球场制订长远规划和进行实质控制,因此形成了公司治理上常说的“所有者缺位”以及“内部人控制”,只不过这个球场的内部人除了经理层面外,还形成了球童这么一个罕见团体,。
据说,长期以来球童的来源以球场周围地区的“当地人”为主,甚至形成了一个世袭工作,某种程度上垄断了新球童的招聘工作,久而久之,球童团队与管理层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他们在球场的话语权远超其他球场,以上这些表现也就有可以解释的原因了。
“惟利是图”绝对是个贬义词,但纯粹的“不惟利” 扭曲了正常的经营属性,有可能问题更多。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