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融在血液中的生活态度
作者:TG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05-12-26 浏览 28

  和众多痴迷于这项运动的朋友们一样,高尔夫早已经溶入了自己的生活。真正开始接触高尔夫到现在,已有二年多的时间,想当时,在练习场都总打不到球,到如今一场球下来基本在80杆左右,两年的努力也算没有白费,回头再看看自己的“高球之路”,虽然短短二年,竟也是感慨良多。正巧唐高网给我们这些球友“高坛”阔论的一个好机会,也拿起笔杆子将自己高尔夫生活中的一些点点滴滴写出来供球友们一笑。

  和大多数球友一样,刚开始接触高尔夫是朋友带着打了几次以后慢慢喜欢的。我是在2002开始打球,到今天也都三年左右了。苦练之余,也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2003年4月在一个论坛里注册,几个高尔夫地带的球友, 常聚在一起聊高尔夫。后来2003年底,央视体育高尔夫频道准备改版,希望经常打球的朋友们给一些意见和建议。很多热爱高尔夫的朋友都积极参与进来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被球友们的热情和专业所打动,最后决定在我们这些痴迷高尔夫的球友当中选拔高尔夫节目解说员!当时中央电视台对高尔夫解说员都是严格考核上岗,因为解说员不单纯是解说现场,还需要与现场导播很好的配合,并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反应要快。考核分两部分,第二部分是给看一段录像,然后让你解说点评。有些人的技术很不错, 而且聊起高尔夫来也很专业很有思路,但每到讲解时就很紧张,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后考几次都考不过。

  2004年2月,我们开始为电视台的高尔夫节目做解说,2004年央视第一次直播大佛杯,我们就有人参与了。

  有时候朋友对我说,总感觉解说员是一个很陌生的职业,应该是很紧张很严肃的一种工作。其实解说员并不是那么神秘。在现场直播的时候,确实需要集中精力紧跟着赛事做最到位最及时的解说,并且要很好的和现场导播默契配合,不能有一刻的分心。但有时候也并不是那么紧张,有些是国外比赛结束后做好的录相,我们来做回顾解说,但在解说时要以现场版来完成,因为之前我们已经看过录相,也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其实更多时候解说赛事会变成一种条件反射,任自己思路随着赛事走下来,赛事结束,解说也就完成了。

  走进高尔夫不长的时间里,对这项运动和高尔夫产业的发展,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比如球场和球童,二年多来,北京和附近的球场几乎都曾打过了,也曾去过很多南方球场,每个球场都有她独特的地方让人过而不忘。

  不得不承认国内球场与国外一些球场相比之下还是缺少经典之作。球场硬件、会所、软服、历史等方面还是有些差距,但想想高尔夫在中国真正发展才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无论在哪个角度讲,国内高尔夫产业的发展是不容否定的。

  球童这个高尔夫行业中不能忽视的群体,很多时候都代表着一个球场的形象。相比而言我感觉北方球童的服务意识与南方球场的球童有点差距。我认为一个好的球童应该能够在打完一两洞后便能多少了解到客人的秉性,球技等,善于观察客人的情绪,并适时通过细节改变客人的情绪波动,帮助客人进入打球状态。

  比如在北京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打球的时候,那里的“球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很多球场的球童都是很年轻的男孩女孩,但这里大多都是一些三、四十岁的大姐。可能是多年从事此行业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潜在的素质吧,几个小时的时间打完一场球,期间总能为客人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而且在一些细节上做的很到位,感觉相当好。有次同行的一哥们球打不的顺,明显的带了情绪,球童大姐很适时的递上水杯,一句“别上火,看好线,争取这杆就推进去”,哥们很快就沉稳下来,心情也好起来了。由此可见,球童其实是打球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还有高尔夫平民化发展,虽然“平民高尔夫”已经是一种趋势,但在很多人心里高尔夫仍然是一种贵族运动的印象,感觉要有很多钱才消费的起。其实不是这样的,简单算一下,一场球一般有400元就差不多,一年有52周,平均一周一场,一年6、7十场球应该就可以了吧,再加上装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换,一年下来消费3、4万元人民币就已经足够了。

  球打的多了也发现很多很实用的辅助类产品,比如球场码本、模拟练习器等等,后来听说一种在手机上运行的差点计算软件很不错,还专门为跑那个软件换了个手机,感觉是很不错。不过全国痴迷打球同时对复杂软件特感兴趣的人,估计也就那么几万人吧。

  另外,我觉得国内高尔夫培训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空缺,培训机构太少,而且全国持有正式教练证的只有180多人。一些机构的培训模式相对有点死板,其实大多打高尔夫的人并不是想成为一个职业球手,更多的是因为感兴趣才去学球,所以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