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让我很从容
作者:TG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05-12-19 浏览 19

  “easy,veryeasy!”SECCO(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GordonSouter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边轻快地说。这时候,太阳恰好在玻璃外表上形成反光,斜射过来,勾勒出Gordon瘦高的线条,以及伦敦人独有的那种贵族式的淡然。

  “这里西方人多,有那么多的人讲英语,在上海适应很容易。”Gordon操着标准的伦敦音,谈着窗外仿佛他的老家一样的上海,而在2003年3月,他才刚刚被BP公司委派到上海SECCO。

  英国绅士因球识友

  实际上,Gordon在上海的圈子并不广,一个严谨的英国绅士,商界的高级管理人员,并不太喜欢抛头露面,他本打算缓慢地了解这个城市的———因为他听说上海很大很深,但是超乎意外的是,他的两个可怕的嗜好———打高尔夫和打壁球,特别是高尔夫,让他在不到半年时间就掉进了他隐约盼望的上海的那个圈子,接着,他的休息时间就繁忙起来,“不是在高尔夫球场就是在去高尔夫球场的路上,”Gordon以英式幽默说明:“或者说,我们在洗澡的时候都在谈论高尔夫,当然,除了工作时间。”Gordon说起这个就显得精神矍铄,令人根本看不出他已经有50多岁了。

  “我经常在上海和伦敦之间交替着打高尔夫和壁球,比如在上海打了高尔夫,回到英国就打壁球;或者,在英国打完壁球,回到上海就打高尔夫。”Gordon有一个专门的日记本,记录着他每月在不同球场打球的成绩记录,经验教训,球场花絮等,“我每周末至少要打一场高尔夫球,基本没间断过。”从他的“高尔夫日记”里可以看到,2003年3月29日他第一次在上海打球,地点是上海旭宝球场,和他一起打球的人是赛科的同事,当日总杆成绩为85杆,对球场的印象较好,接着是一串数字符号,计分推理,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也不放过。

  “我打球80%以上都是和同事打,以娱乐放松为主,几乎不谈工作;但是每打一场,我都希望这一场打得比上一场好,除了健身,其实我一直希望自己的成绩能提高提高再提高,成为单差点选手一直是我的梦想。”现在差点14的Gordon,在5月25日天马球场举行的FPD月例赛上以过硬的球技还赢了一个奖,这是他在上海获得的第一个高尔夫奖品,被他爱惜地珍藏着。

  虽然来“上海不久,但是高尔夫给我带来了很多朋友。”Gordon说,和他一起打球的有韩国人、德国人、瑞士人、比利时人、中国人、美国人等,不仅打出了一圈朋友,甚至还打出了数年不见的老球友。1995至2000年期间,他在日本BP公司工作,经常和好友MichaelHarvey一起打球,后来他回了伦敦,Michael去了澳大利亚,两人就断了联系。2003年上半年,身居RTZ公司上海首席代表一职的MichaelHarvey从FPD球队队员名录里看到了GordonSouter的名字,于是他主动和Gordon打电话,两人久别重逢,激动不已,再次成为搭档,出没于上海球场。

  上海会员年费高过英国

  经常在英国和上海之间往返,同样打18洞,价格却相差甚远,会员卡价格也相差很大。在英国,会员卡年费在1000至2000美元之间,交了年费,每次打球就不用额外再交费用了,不过没有球童。而上海好一点的球场会员卡年费常在4000美元左右,每打一场,会员还要另外再付200至300元人民币,这让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地的高尔夫球手郁闷不已。相比之下,日本人和台湾人反倒觉得没什么,“日本的高尔夫更贵,是上海的两倍。”Gordon补充道,“所以在上海你经常可以看到日本人和台湾人在打高尔夫,他们是目前上海高球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

  另一项不得不提的运动是壁球,“刚到上海的时候,我在《That'sShanghai》杂志上找到了壁球俱乐部,把我乐坏了,赶紧就去报了名,现在下班以后一有空我就去锦仓文华大酒店的四楼去打壁球。”Gordon说,在这个百余人的壁球俱乐部里,汇集了来自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的壁球发烧友,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人,年龄从20岁到50岁不等。

  “壁球是个体能消耗量大的运动,它让你跑,不断地跑,球是跳动的,而高尔夫是个心智的运动,需要你冷静,充分的冷静,球是站立(在TEE上)的。”他以他无处不在的动作感演绎着上海的生动。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