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充斥高球双重概念 建议贵族与大众完美融合
作者:TG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06-09-06 浏览 1

  高尔夫这项运动被称为“贵族运动”,高球之贵,其实颇具历史渊源。传说是苏格兰历史上一名牧羊人一次偶然用牧羊棍的把手将一颗圆石子击入兔子洞中,从而得到启发,发明了高尔夫这项贵族运动。这不是重点,要害之处是高尔夫运动从此风靡了苏格兰皇室,甚至逐渐取代了当时的国术射箭。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这项极具吸引力的休闲运动。

  岁月流转,时光变迁,贵族这个概念悄无声息的变化了,现在的贵族不单单指过去的王室概念,它已经成为一项代名词,是对有一定经济,社会地位的一部分人的代称,而高球这项贵族运动是否仅仅局限于金字塔的顶端呢?

  在中国,高尔夫起步了仅仅几十年,有两个概念充斥着高球产业:有钱人的运动和高尔夫大众化。舆论一方面高声宣扬着高尔夫的独特魅力,尊称它为绿色鸦片,一方面又不停地指责它将大众人群阻拦在门槛之外。高尔夫产业在中国正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特别是遇到国家政策等的限制。其实,高尔夫也可以将贵族与大众完美融合,成为广为人接受的贵族运动。

  高球之贵,在于两个方面:价格之贵和举止之贵。保持高尔夫运动的高贵,举止之高贵不能抹去,价格之贵尚可调整。而普及高尔夫大众化,是高尔夫产业的当务之急。

一.高尔夫大众化需要加强高尔夫教育宣传

  在中国,很多高尔夫爱好者可谓“无师自通”,分析这类人群,他们是由早年创业的商人组成,由于商场需要踏入高尔夫绿色草地,开始尝试挥击那个小白球,同时也表达了他们雄心一飞冲天的信念。在他们的球史上走了不少弯路,完全是自己摸索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高球。但他们致命的弱点便是对高球礼仪规则的知识缺乏,使得高球的“贵”些许逊色。

  所以,往后的高尔夫发展应该同时加强高尔夫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了。例如深圳的有些球场会培育高尔夫少年球手,组织高尔夫知识竞赛等活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不仅教育的方面比较狭隘,而且广大大众仍然难以与高尔夫亲密接触。目前还有以下几方面仍需改进:

  1.高尔夫专业书刊,杂志,电视节目等信息传媒方面。

  其实对高尔夫有些了解的人便知道,在国内几乎没有本土的高尔夫书刊,尤其是介绍高尔夫规则礼仪的。那些书要么是英文原版,要么是台湾繁体字的,对于想学习高尔夫的爱好者来说,这是一大瓶颈。据笔者所知,现在市场上的高尔夫专业杂志还是不少的,像高尔夫,中国高尔夫,高尔夫周刊等,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只适合已经进入高尔夫领域的爱好者阅读,因为它们主要是介绍高尔夫赛事,高尔夫球手,或者是一些产业咨询文章,想必这些杂志的阅读人群会很局限。而电视传媒就更不用说了,除了CCTV-5和广东新闻频道,国内频道很少播放高尔夫节目。这些都是让大众了解高尔夫的途径,几乎一一被阻断了。因此,笔者建议:国家译书局适当翻译些权威规则礼仪的书刊,高尔夫的杂志也应该调整其内容,或者出版高尔夫初学者的专业书刊,电视台也一样。

  2.高尔夫文化的广泛宣传。

  高尔夫文化涉及的方面很宽,包括高尔夫服饰,球场设计,高尔夫传扬的精神。其实高尔夫更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从GOLF这个单词便可以看出:Green(绿色),Oxygen(氧气),Light(阳光),Foot(步履),这不是一种对美好,优良生活品质的追求吗?现在的中国已经逐渐富裕,人们开始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高尔夫所传达的生活态度不正适应了大众的需要吗?宣传的途径其实无处不在,就连一部卡通片都能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灌篮高手》对青少年篮球手的影响)。当然,这需要一定时间的考验,不是一时半刻便能让大众倾心于高球的。

  高尔夫的举止之贵不能变质,但如何做到高贵而不昂贵,即使昂贵也不是针对所有爱好者呢?下面笔者将讨论这个问题:

二.高尔夫行业本身的调整

  在国外,高尔夫以其绿色,健康,高尚为大众喜爱,而在中国却远离大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在于高尔夫是以高收费会员制的形式进入中国,被罩上了一层貌似神秘的面纱。而要揭开这层面纱,则需要行业本身的调整。

  根据专家们对高尔夫会籍投资的辨别,目前高尔夫球场一般分为纯私人俱乐部,半开放

  式球场以及公众球场。在国内,公众高尔夫球场屈指可数,和200多家非公众球场的规模相比,比例严重失调。下面笔者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高尔夫球场的差距:

  公众高尔夫球场的数量公众球场18洞平均消费高尔夫参与者数量公众在总球场中所占比例球场

  中国2380人民币50万1%

  美国16,00010-20美元2600万80%

  美国是高尔夫产业发展已成熟的国家,与之相比,就能看出其巨大的差距。尽管中国和美国经济实力上仍存在较大差距,高尔夫人口和数量远远不及美国,但比较清楚的是,球场类型的比例已经严重失衡。

  现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