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佣人演变而来,高尔夫球童不应重显“仆人”性质
作者:2014bjgolfer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9-01-25 浏览 389
前言:自军校生到皇室贵族佣人,高尔夫球童概念从中延伸,历经几百年的职业高尔夫发展演变,方才构成球员团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高尔夫传入中国,球童却又隐约显露“仆人”性质,实属可笑。其中的尴尬与矛盾,归根到底是源于高尔夫在中国发展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何为高尔夫球童?据百科解释:“球童”是指在打球时为球员携带和管理球杆并按照规则帮助球员的人。球童不仅是整个俱乐部的运送人员,还是球场的颜面,是每一位客人的最佳咨询者,负有促使击球过程顺畅的功能。

而现实中,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球童之于职业球手基本是Partner的存在,甚至有些球童兼有教练与合伙人的角色。通常,职业球手和职业球童之间会以洽商或签署合同的形式而形成一种人格地位平等的团队关系。不仅如此,球童还可以与球手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分得比赛奖金。据姚振丽的《中外高尔夫球童的“距离”》中描述,“美国职业赛事中球童是独立签约人。当球手的奖金不到1万时,球童可以得到5%;当球手的奖金超过1万美元时,球童通常可以得到7%或更高的报酬。”[1]而据其他说法,球童可以分得球员奖金的15%-20%。

而在中国,球童的地位、性质则截然不同。与欧美国家相比,表面上国内高尔夫球童与球员之间地位基本平等,但实际上许多球童的地位更为卑微。某些情况下,打球者往往只看到球童的“服务”性质,认为球童只是“伺候”他们打球的服务者,却忽略或贬低了球童角色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环境层面为球员提供帮助的固有属性和功能作用。也正是由于打球者从这种观念出发,对球童施加的责难、谩骂、呵斥则屡见不鲜,少付、拒付小费尤为可见,动手打人亦有发生。换另一种概念而言,国内球童的地位卑微,以及部分球员对球童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打球者对球童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和应有的职业尊重。

而至于为何缺乏这种认知和尊重,则与高尔夫在国内不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简言之,国内外高尔夫球童性质与地位的差异实质源于高尔夫在中国发展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自1984年现代高尔夫运动传入中国内陆开始,国内高尔夫的发展便是一种良莠不齐的现象。既缺乏深厚的高尔夫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也缺乏对国外优秀高尔夫文化的积极借鉴和因袭。最初参与兴建高尔夫球场的,多为港澳台等地的投资者。而最初能参与高尔夫运动的,基本上也是外资企业高管及港澳台日等境外人士。故而,为快速适应市场需要与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国内球场在模仿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球场的经营模式的同时,也模仿了他们的运营模式,即为球员配备高尔夫球童,一对一进行服务。然而这种模仿多为“模其形”,却未能“学其魂”——球场招收的球童大都来自于球场附近等地,多数农民出身,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高尔夫文化更是一种零的认识,并未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当然,这种问题可以通过职前培训进行解决。经简单培训后,大批的新球童开始投身高尔夫行业,为球员提供服务,而球员也多能以包容的态度接纳球童职业素养与技能上的拙劣。

包容本质不是一件坏事。然而,包容性的接纳则容易使球员定性了对国内球童性质的认知——国内球童专业素养与技能不高,等同于一般服务者。

况且,接纳不等于尊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产以上阶级比重开始增大,许多富裕者也逐渐加入高尔夫行列,体验高尔夫运动。但是这种体验有多少不是建立在自身身份和地位的标榜之上,而是为了纯粹的高尔夫文化或体育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包容逐渐退减,换之是某部分高高在上的球员对球童的责难与呵斥,甚至是辱骂。在他们看来,似乎唯有对球童的呼喝俯视,才能彰显他们身份高贵,与众不同;唯有对球童的指指点点,才能体现自身的位尊权重,财大气粗;唯有对球童的无理取闹,才能体现高球消费物有所值,不枉此行……总体而言,缺乏正确高尔夫文化理念与运动精神引导的中国高尔夫,被某些人蒙上功利化的外衣的同时,也为球童的天空蒙上了一层晦暗与阴霾!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自我纠错的过程。历经整顿治理,趟过浑水的“中国高尔夫”正站在新的风口上,尽管“回头看”寒风凛凛,莫不应藉此际遇,从上至下,从内而外,从“形”至“魂”,来一次新的蜕变?否则我们口口声声要竭力维护或正名的东西,却被我们自身各种“不雅”的高球行为不断地摧毁着,莫不是巨大的讽刺?

为此,重申对高尔夫球童的尊重和认识,引导高尔夫打球者、球会乃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给予高尔夫球童更多的关怀和认可,方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不可或缺。因为只有重新定义和看待高尔夫球童,才能使打球者从日常的打球行为中自下而上地严格贯彻高尔夫文化或精神,从而为中国高尔夫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球员:把尊重球童作为高尔夫运动底线

任何事情都应保留底线。把对球童的尊重作为高尔夫运动底线,表面像是夸大球童的作用(毕竟平民高尔夫的发展趋势是优化球童结构),但实质是球员享受优质服务、球会维持信誉形象的重要保障。

若在一般打球或比赛时,球童未能成为球员的Partner,即球童的人格地位与功能作用未能与球员融为一体时,或球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时,谈何为球员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或指导?

相反,若球员一味地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球童,球童出于规避犯错的心理,诚惶诚恐的服务之下,更多的将会是对客人的谄媚奉承、阿谀讨好,反而助长了某些不遵守高尔夫文化理念或体育精神的球员失信、失礼、自诩高贵、跋扈蛮横等行为或心理,间接地伤害了球会的形象或信誉,乃至加大了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健康发展的阻碍力度。

球会:反思球会对球童的角色定位和专业要求

球会对球童的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球会球童的性质情况。而对球童的职业要求与培训要求,则反映了球会自身的层次定位。而实际上,存在部分球会对高尔夫球童的角色定位与要求上存在职业认知偏差、职业角色意识模糊、角色扮演方面出格、球童职业等级划分不清晰、职业培训要求不明晰、职业发展愿景不理想等问题。[2] 因此,重申对高尔夫球童的尊重和认识,则需要球会认真反思自身对球童的角色定位是否科学准确,对球童的职业规范是否标准严格,对球童的职业等级与培训要求是否划分清晰,对球童的管理与考核是否高效合理……凡此种种,方能严塑球童属性,提高球童服务客人时的底气与信心,不至于妄自菲薄,更不至于主动或被动地显露“仆人”性质。毕竟,对于一个成功的球会而言,“加强球童的角色认知是基础;履行球童应有的职责是核心;做好球童的角色扮演是关键。”[2]

球童:正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性

高尔夫球童在高尔夫运动中充当着重要的职业角色。具备专业技能与经验的球童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上为球员提供参谋或信息,如帮助球员规划击球攻略、精准报告码数距离、判断方向和地形情况、知晓球洞或果岭情况等,还要在心理层面上稳定球员击球情绪,为球员创造击球信心等。

然而,实际情况是,存在部分球童对自身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为客人提供服务时容易妄自菲薄,产生卑微心理。更或者是,球童提供服务时的专业技能与水平未能符合球员的理想需求。面对此种情况,则需要球童清晰地认知自我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把握好每一次的培训或交流机会,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技能,履行应负的角色职责。

结语

对高尔夫球童的概念定义与实际定义的差别,以及西方国家对球童的定义与中国对球童的定义的差别,凸显了高尔夫球童在中国的尴尬性、复杂性与矛盾性。而这种尴尬性、复杂性与矛盾性通常外化为球童服务球员时所隐约显露的“仆人”性质!19世纪时期,殖民者曾将高尔夫运动带入中国,在中国兴建了寥寥可数的高尔夫球场,在那时期,部分中国人曾以仆人的身份从事过高尔夫球童,但那是历史时代中国家落后,生活艰辛的底层人民为了生计的迫不得已。而今,现代高尔夫运动再次传入中国,中国高尔夫球童不应重显“仆人”性质,而应获得更多的尊重、理解、认可和关怀。

参考文献:
[1] 中外高尔夫球童的“距离”[J]. 姚振丽.环球体育市场.2009(06)
[2] 高尔夫球童角色定位及职业规范研究[D]. 孙小猛.成都体育学院.2016

来源: 高尔夫视点公众平台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